中國人有多喜歡保時捷?來看一組數據:
從2015年到2022年,中國連續八年都是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保時捷的全球銷量中,中國人貢獻了超過30%的份額。
2022年,保時捷在華銷量超9.3萬輛,而北美還不到8萬輛,歐洲也只有6.3萬輛。這一年,保時捷在華營收達到117億歐元,摺合人民幣超910億,助力保時捷創下全球營業收入和銷售利潤的歷史新高。可以說保時捷在中國市場是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今年的形勢急轉直下。前三季度保時捷在華共銷售6.07萬輛,較去年同期減少近12%,成為保時捷唯一銷量出現下滑的市場。與此同時,北美市場反超中國,暫時奪回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不出意外的話,保時捷可能會歷史上首次連續兩年在華銷量下滑。
「罪魁禍首」是今年的第三季度,保時捷今年第三季度在華銷量為1.69萬輛,較去年同期的2.81萬輛,降幅接近40%,如此巨大的差距令人大跌眼鏡。
「保時捷中國的客戶平均年齡在35歲,其中女性客戶佔47%,這些客戶成長於數字年代,意味著他們對創新和數字化產品有非常高的偏好,對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產品有更高的需求。」這是保時捷中國副總裁及首席財務官洪聲在2021年時對外的說法。
然而恐怕就連費迪南德·保時捷老爺子也不會想到,僅僅只是過了兩年,還是這群40歲以下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已經開始拋棄保時捷。火遍全球的豪華品牌,突然滿足不了中國消費者的胃口了。
為什麼彷彿一夜之間中國人不再愛保時捷了?保時捷方面將之歸咎於持續嚴峻的經濟形勢。誠然這是一部分原因,中國消費者在花錢這件事上正在變得越來越謹慎,就連被認為是最有消費活力的年輕人群都開始變得務實起來,這也導致了高端消費的羸弱。從汽車消費結構來看,今年上半年4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的車型佔比明顯下降,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最核心的原因在於,保時捷所處的高端市場,本來被認為是一塊高枕無憂的市場,但現在新能源的戰爭已經開始波及這個市場。
首先是認知戰。這些年來,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通過對新能源市場和用戶的培育,正在逐漸改變用戶認知。一方面,過去汽車產品的核心指標,也是保時捷這類豪華品牌的魅力所在,首先是速度、性能、操控,其次是豪華。但是前者在動輒零百加速三四秒的新能源車面前,變得不再是不可企及的。後者也逐漸被「冰箱、彩電、大沙發」等一系列看上去「無厘頭」的配置,以及語音交互、智能駕駛、智能底盤等科技功能所取代,甚至統統變成了標配。
反觀保時捷,即使明知道對多樣化、個性化、數字化的產品有更高的需求,但行動上卻跟不上轉變。中國新能源市場大躍進的這幾年裡,保時捷純電板塊始終只有Taycan一根獨苗。而根據保時捷的規劃,到2025年底,才會有超過一半的保時捷車型電動化。
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雖然有消費活力,但事實上他們也是最沒有品牌忠誠度的一群人,一旦認知發生改變,他們會毫不留情的掉頭選擇其他品牌。
其次才是價格戰。並不是只有降價才叫價格戰,隨著高合、仰望、昊鉑等自主高端品牌將價格觸及保時捷所在的高端市場,價格戰的戰火逐漸燒到高端豪華市場。同樣的甚至是更低的價格,但性能、配置、智能化程度比保時捷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消費者認知的變化,這就是要把保時捷也拖進降價的泥潭裡。
其實從今年年初開始,保時捷的價格就開始持續走低。經典保時捷911的優惠普遍都在8折左右,最高優惠幅度可以達到30萬元左右。入門級車型Macan在經銷商處的優惠普遍能做到83折,如果誠意明顯還有更大的折扣空間。
而這時候的保時捷在做什麼?
2022年保時捷在國內發生「減配門」事件,車主質疑保時捷將標註的電動轉向柱換成手動轉向柱。在事件處理中,保時捷卻區別對待中美兩國車主,讓中國消費者寒心。
今年年初,保時捷又弄成「烏龍標價」事件,官網錯誤上線12.4萬元的Panamera,首付低至3萬元,訂金只需要911元,導致網友們瘋狂下單。可事後保時捷只承認第一個訂單,把後面的判為無效訂單,該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與此同時,保時捷今年先後四次因為質量問題而召回旗下車輛,合計超5.37萬輛。這不得不讓人對保時捷的品質產生擔憂。
國人並非一夜之間就不愛保時捷了,而是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改變。BBA這一級別的豪車市場已經壓力山大,以保時捷為代表的超豪市場也遲早會破防。(文/優視汽車 老炮)
註:配圖來自網路,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併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