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很多人都會陷入的認知盲區,你認為風阻係數越低越好,還是越高越好?
風阻係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買車的時候可以不考慮,但工程師在設計的時候卻不能忽視,甚至會用重金建設的風洞來測試、修訂最合適的風阻係數。
車速上了80km/h,風阻會消耗到車輛絕大多數動能,降低風阻係數能夠有效優化油耗,進而讓企業提升競爭力,也會降低排放標準,讓企業更好的在歐美市場生存。
所以降低風阻是每個企業都在做的事情,但風阻係數不是越低越好,風阻的設計非常複雜,絕不是某一家企業說的「我們比超跑風阻係數更低」就能給好評。
如何轉化迎面而來的高速風非常重要。
賓士G63、牧馬人這種產品是無法轉化的,所以風阻係數超過0.4Cd,高速油耗未必會降低,而且越快其實車輛越不穩定,因為設計的原因無法將風轉為下壓力。
下壓力,是設計轎車需要考慮的東西,因為往往轎車更有速度一些,跑得更快就會越不穩定,所以設計線條要考慮到風阻。
911、法拉利458這種車型的風阻係數可一點不低,甚至要比一些SUV和家用車更高,原因是設計就要考慮高速穩定性,本身這種跑車自重較輕,高速行駛不佔據噸位優勢,就意味著很容易被高速風擾亂此前行駛路徑,帶來不穩定性。
所以,工程師要做一件事兒,在保證設計美感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提升風阻係數,配合著尾翼讓車輛在高速時擁有更好的穩定性。
因為風阻係數越低,跑高速的不穩定性越強,車輛無法藉助高速風強化下壓力。
目前的新勢力企業在傳播車輛信息時就會強化一個點:我的風阻係數比跑車還要低,其實這就是一個盲區,或者說企業在誘導用戶群體。
其一,跑車的風阻係數本來就很高,其二,低風阻係數沒啥好處。
對於新勢力來說,電動車最要命的就是續航不夠用, 降低續航就能夠提升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給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感。
剛才提到過,高速行車最大的對手就是風阻,風阻越高阻力越強,燃油車時代我們感知不明顯,是因為內燃機的最佳工作區間在1500轉-2000轉之間,很大一部分車輛80km/h-100km/h車速就是這個轉速區間,川渝地區、西部地區的高速公路限速100km/h,內燃機的最佳工作區間優勢能夠完美壓制風阻帶來的問題。
但電動車完全不同!
電動車經濟時速40km/h,電機是越快損耗電量越大,上了高速電機本身就過量損耗電量,同時還要應對風阻,對於企業來說,打破電機技術壁壘基本不可能,但降低風阻係數很簡單。
所以基本上所有企業都會以低風阻係數為榮,而且對於用戶來說,90%以上的場景都是市區行駛,低風阻係數也不會帶來任何的問題。而且絕大多數人也不會開著電動車跑120km/h以上的速度,因為這本身就在違背電動駕駛理念。
很大一批電動車車主都是慢慢開,只有慢慢開才能開的遠。
總而言之一句話,風阻係數越低越不安全,但對於電動車來說無所謂了,因為電動車車主本身也不會跑太快,因為續航扛不住,一切設計都是為了給續航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