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自佛教傳入中國,僧人的醫療活動就開始了。唐代時期,長安作為當時全國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佛教和道教的活動中心,更是佛教醫學活動的重要區域。
僧人們通過自身的學習和研究,不僅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而且還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醫療方法。
因此,唐朝僧人對醫藥事業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02 僧人與疾病
《諸病源候論》中說:「諸病之源起皆由風、寒、暑或疫癘所致」。《內經》更是在病源和發病機理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與探討。
佛教在傳入中國後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並將佛教中大量有關人體疾病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醫學領域。
例如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所說:「醫家欲為佛家病者。」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寫道:「醫有三法……一曰外治之術、二曰內治之術、三曰藥物之術」。
據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左右的醫家孫思邈已開始對疾病進行分類研究,他所著《千金翼方》收錄了大量關於人類疾病及治療方法的著述。
其中一篇關於治療瘟疫方面的著作即是《諸病源候論》。
《唐書》記載,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天下多事,有疾疫」,當時長安僧人也是一支重要的醫療力量。
據《舊唐書》記載,貞觀元年(627年):「五月庚申,有道士張全一等為僧醫於上京。」這說明當時長安僧人中有部分醫生活躍在醫療活動的第一線。
他們通過施藥治病,以及為患者開藥方、診斷病情等手段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他們中許多人都曾是僧侶的身份,或曾參與僧尼的活動領域。
因此,本文將以唐太宗時期長安僧人醫療活動為研究對象進行探討分析工作。
03 僧侶對僧人醫療活動的影響
唐朝時期,佛教傳播到了唐朝社會的各個領域,併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中,佛教中僧侶與僧人之間的關係尤為密切,甚至是師徒關係。《玄奘大師傳》中記載:「自唐以來,俗人家有病者,請醫以醫方藥餌等事者,俗家多不給其錢糧。」
在這樣的背景下,僧人的醫療活動也得到了相應發展。
僧人作為具有獨立思想和行動能力的個體群體,在他們看來,佛教教義中的「生死輪迴」「輪迴不空」等思想是他們所認同的信仰和追求。
因此在佛教教義中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若問生死輪迴」。這種思想對僧人產生了巨大影響,使他們將佛教教義與醫學相結合。
同時也使得佛教僧侶更容易接近僧人以及與其發生聯繫。
由於僧侶之間有著深厚的師徒關係,彼此之間也會有一些相互扶持、幫助、共同進步等行為發生,因而更容易受到僧眾歡迎。
例如:《太平廣記》中記載了唐太宗時期一件事:唐代有一位著名僧侶叫宏願禪師,他在寺廟中主持工作時常常能為人治好病、施好葯。
因此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愛戴。
同時宏願禪師又非常善於與周圍人群進行溝通交流以及進行交流活動;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等等。
由於宏願禪師曾為僧人、現在也為僧人和普通人所熟知、傳播佛學知識、傳播佛法精神等種種原因使他受到人們愛戴與尊重。
因此宏願禪師與唐朝社會民眾有著很深的聯繫和交流;這也是在佛教傳播過程中產生師徒關係的主要原因之一:
「僧因其身出而名顯於世者必有德行為之本」;同時也是因為寺院僧侶本身就是一個相對封閉而又有著嚴格戒律和規條(《六祖壇經》)的特殊群體;
所以在他們身上有著較高的道德水平與修養,這為他們提供了較高素質的文化水平與思想交流以及文化活動氛圍。
此外,由於佛教教義中所包含著一些對於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探討和思考等等;而這些思想又為佛教僧眾以及普通民眾所認可與接受。
所以也為他們提供了較多的機會以使他們在人生歷程中能夠更好地體會到人生意義以及人生價值等方面;
這也是佛教僧侶能夠傳播佛教教義、傳播佛教思想及其文化精神活動得以蓬勃發展最主要原因之一:「佛以慈悲喜舍來救度眾生」;而「佛法所行者即是善果」;
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僧人有著本質區別。
在這種情況下僧人之間也就出現了一些矛盾:一方面僧侶中一些人以利益為主要追求目標;但另一方面僧侶與普通民眾卻又因為利益關係而產生矛盾。
04 僧醫在大唐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書》記載:「(貞觀)十四年,有道士張全一等為僧醫於上京」。張全一是唐代著名道士、醫學家,曾被唐玄宗封為「清虛大師」。
後來又被封為「紫虛通玄妙真大法師」。他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還精通道教和佛教的教義學說。
「道人名全一,又名虛靜,其師張宗演又名太玄,號真元子、太玄子。」
可見這位僧人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道士以及道教人物,也是佛教的弟子,是道教的高級僧人。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當時長安的僧人地位比較高,他們的身份和專業水平都可以代表大唐王朝形象和社會文化高度。
張全一是道教的重要任務。據《隋書》記載:「唐武宗會昌三年二月庚午至三月甲戌間有道士張全一為僧醫於上京。」
《舊唐書》記載:「六月丙申,有道士張全一等為僧醫於西京……」。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
「(全一生年)七歲而登進士第者三人。」他還是唐朝著名道士、著名醫學家。
關於當時長安僧人中醫術高明和社會地位較高的問題,在《舊唐書》當中也有相關討論:
僧醫地位之於醫生的重要不在於它能治病或開藥方或者寫醫論來發表見解,而是在於他是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文化和社會地位的人。
這一點在《歷代名畫記》當中就有詳細說明:「(唐·張僧繇)其人以醫為業,家無餘財,以醫養其親……」唐代佛教寺院僧尼經濟收入都不高,這是因為在唐代寺院里沒有錢用來看病開藥方、看病治療等醫療活動。
所以僧醫在整個唐朝社會中並沒有得到社會重視和認可。
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僧人中也有不少從事醫學方面的活動的人和一些專業人士。
例如佛教徒、道士及僧人等等這些不同身份群體中都有一部分人以自己的名義開藥方治病、治傷等醫療活動領域。
《全唐詩》記載:「(唐·陸龜蒙)少家貧好醫。」這句話說的就是陸龜蒙年輕時家境貧寒所以對醫學非常感興趣。
據《新唐書》記載:「(公元782年)初為太子舍人」這句話說的就是當時太子唐德宗李適(703-756年在位)曾對僧人和道士開藥方治病的事情非常重視,並下令將所有僧人和道士都請到太子府中給他們看病治療。
由此可見當時太子府在全國各地都有僧人、道士參與到醫療活動中來以及與這些人有關的活動領域中來等說法都是符合事實的情況下產生的推測。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長安僧人以及道士作為具有一定文化及社會地位的人在整個大唐社會當中是非常受到尊重和認可的情況。
他們與佛教僧人、道士一樣被人們所尊重和認可,並得到了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認可;
但他們自身所具有的醫學水平及醫術方面也要比其他群體有著更多、更高一級水平。
小結
雖然唐代長安僧人的醫療活動是一種十分獨特的社會現象,但是也有一些特點是其他國家或地區所不具備的。
第一,僧尼在唐朝社會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第二,佛教本身就有醫家、術士、方士、僧侶等不同身份階層的人參與到了醫療活動中。
第三,僧人群體中有大量的醫生人才,他們不僅會看病救人,還會開藥方做藥材經營。
第四,由於佛教思想滲透到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佛教本身也成了中國古代醫療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五,唐朝僧人是當時醫學領域最活躍、最積極的推動力量之一,他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治病提供幫助。
還會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等多種方式進行醫療活動;並在醫學領域做出貢獻。因此僧人群體也在唐朝醫學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總而言之,唐代僧人醫療活動對於唐代社會的文明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積極意義和研究價值。
對於我國醫學發展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不僅是當時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更是其自身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體現。
參考文獻:
[1]於賡哲.唐代醫療活動中咒禁術的退縮與保留[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2):61-68.
[2]於賡哲.唐宋民間醫療活動中灸療法的浮沉——一項技術抉擇的時代背景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62-73.
[3]鮑丹瓊. 唐代的道醫與道教醫學[D].陝西師範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