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號稱「西南第一山」的雲南省武定縣的獅子山,有座正續禪寺,寺內的三副對聯被視為歷史的紀錄,一直為人稱道。
正續禪寺的大雄寶殿和惠帝祠中的這三副對聯記敘了明代開國後三個皇帝「由僧為帝、由帝為僧」的歷史,引起遊人遐思。
大雄寶殿的一聯是:
叔誤景隆軍,一片婆心原是佛
祖興皇覺寺,再傳天子復為僧
惠帝祠閣的兩聯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寺
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滄海忽成田,那堪君臣師弟倉皇出奔,綜共二十餘人,諱姓諱名,半從半遁,不過幾著殘棋,聞梵唄之清音,說什麼為龍為虎
靈山今有路,回思浙蜀楚黔蹤跡殆遍,總計四十年內,時行時止,或哭或歌,大都一場春夢,聽鐘聲於夜靜,卻原來是色是空
這三副對聯記述了明初三個皇帝之間的一段不平常的史實: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自幼家貧,曾在家鄉皇覺寺當過和尚。後借元末農民起義之機,當了明代開國皇帝。
明惠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皇太子朱標的長子。朱標早死。於是,朱元璋便立孫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繼承皇位,改元「建文」(惠帝是謚號)時年21歲。
惠帝朱允炆上台後,接受大臣建議,大力削減藩王權力。當時眾藩王中以駐守北京的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權勢最大。削藩政策觸犯了他的權益,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南下,發動「靖難之役」。經過近四年的爭奪,終於在1402年奪取皇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入城後,惠帝即擬自刎,幸奏稱太祖臨終遺言:子孫有難當削髮為僧潛逃。這便是「袞龍換袈裟」的傳說。1403年,惠帝逃到雲南獅子山隱居為僧。
這三副對聯,概括的正是以上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