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西藏是以信仰佛教為主,但是佛教是外來文化,西藏本土古老的宗教其實是苯教,也稱苯波教。最開始的苯教是原始苯教,後來辛饒彌沃創立了一個宗教,被稱為雍仲苯教。原始苯教跟雍仲苯教並不等同,雍仲苯教是在原始苯教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教法並創建了新的宗教,有系統的理論和相應的教規。後面大眾提到的苯教其實是雍仲苯教。
一、類別:
原始苯教:該教崇拜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禽獸等自然物。他們相信「萬物有靈」,獻上祭品,向萬物神靈祈禱,或感謝或贖罪,希望得到保佑。原始苯教跟薩滿教其實同屬一類的原始宗教,差不多都是以巫師或祭司進行占卜、祈禱、咒術、祭祀及各種特殊儀軌進行宗教活動。但是傳播範圍上差距較大,苯教基本上限於青藏高原,只有藏族人和極個別少數民族信奉;而薩滿教的流傳地域極為廣大,東起白令海峽,西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橫跨歐亞兩洲,為從事漁業、游牧業的烏拉爾或阿爾泰語系答民族信奉。
原始苯教重視殺牲獻祭和驅邪安靈儀軌。敦煌文書中即有不少有關苯教巫師殺牲獻祭的記載,如藏文文獻《王妃三界》記載了赤松德贊時的一次重大獻祭活動。按照《空行益西錯傑傳》(拉薩舊木刻版)的記載,苯教每年秋天要舉行「鹿角祭」,將許多公鹿一起殺死,取血肉獻祭。冬天要舉行苯教神祭,將氂牛、綿羊、山羊等公畜各3000頭殺死,把氂牛、綿羊、山羊等母畜各1000頭活活肢解,以血肉獻祭。春天要舉行肢解母鹿祭,將四隻母鹿四蹄折斷,以血肉獻祭。在夏天要舉行本教祖師祭,以各種樹木和糧食燒煙祭祀。在人有病痛時要施捨贖命,視經濟狀況而定,多則殺牲公,母畜各3000頭,少則公,母畜各一頭獻祭。(這裡其實我是有疑惑,因為雍仲苯教是反對殺生祭祀的,而這個時期的苯教應該是雍仲苯教,照理不會這麼大規模祭祀,可能當時原始苯教跟雍仲苯教並沒有那麼嚴格的區分)
雍仲苯教:古象雄的王子辛饒彌沃所創建,古象雄王國是古代橫跨中亞地區及青藏高原之大國。所以雍仲苯教與佛教有一定淵源。雍仲本教傳人西藏則在止貢贊普和布德貢傑在位時期,可分為九派:因本教四派,果本教五派。因本教四派是:朗辛白推堅(主祈福招財),楚辛白村堅(主祭祀消災),恰辛久梯堅(主占卜決疑)和杜辛村恰堅(主生死平安)。果本教包括「格尼、阿迦、仗松、耶辛四者,另有最上一乘,合稱九乘」。辛饒彌沃的反對殺生祭祀,他採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綵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苯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並取得了成功:叫做「堆」或「耶」。這就是朵瑪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雍仲苯教宣揚去惡從善、因果報應、輪迴痛苦和涅槃快樂等基本教理,主張廣學博聞與實踐修習並舉,尤其注重修鍊大圓滿密法。雍仲苯教自稱是大乘不滅本教,全部教法分為九乘次第,先說世間法事,後說出世法門,具有和佛教一樣的五道十地理論、六度教義和密宗四續法門,講究入教先皈依三寶,修密須修供三根本,處處發心利樂眾生。
二、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即多苯時期、恰苯時期、居苯時期。
多苯時期:關於多苯時期的情形,藏文典籍中記載:「不過當時的苯教,只有下方作征服鬼怪、上方作祭祀天神、中間作興旺人家的法術而已,並沒有出現苯教見地方面的說法」。由此可見,這個時期其實是原始苯教的時期。
恰苯時期:這段時期苯教有了較大發展。這主要歸功於止貢贊普的開明性措施,如「乃分從克什米爾、勃律、象雄等三地請來三位苯波徒,舉行超薦凶煞等宗教活動」。應該是這個時候象雄雍仲苯教傳入吐蕃,並且與原始苯教結合,形成有教義、正式儀軌、宗教組織和宗教理論的苯教宗派。
居苯時期:這個時期大松贊干布到藏傳佛教的前後弘時期,也可分三個階段。
1、早期居苯:從松贊干布至赤松德贊。傳說,這一時期有個身著綠裙的班智達,他將一本非正道經典埋起來,一段時間後又自己挖出來,當作苯教教法經典而創立一個新派別。
2、中期居苯:大致從赤松德贊到朗達瑪滅佛前。這個時期苯教與佛教之間的衝突最強烈,這個時期有苯教教徒將一些佛典,改譯成苯教的經典。於此同時,這個時期苯教遭到毀滅,很多經文埋於各地,也就有了後面的苯教伏藏。公元913年,三位遊方僧在桑耶寺經堂意外發現三個皮箱,很多苯教經典從此流傳西藏各地,苯教文獻中誕生伏藏與非伏藏兩大傳承體系。
3、後期居苯:從朗達瑪滅佛到佛教後弘期。這個時期,因為吐蕃王朝分裂崩潰,所以苯教徒可以自由繼承與發展宗教,這其中就有將大量佛經改為苯教經典的行為。苯波教因此擁有了自己編纂的《大藏經》即苯波教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對此,佛教徒認為,苯波教的包括《大藏經》在內的絕大多數經典是從佛經中篡改過來的偽經。
公元1405年苯教大師念麥·西饒降贊在後藏建成曼儒寺之後,新派苯教以曼儒寺為基地向全西藏發展,苯教從此產生了新舊兩派。雍仲舊苯源自於辛饒彌沃古老的傳承,是比較純正的雍仲苯教,有其獨特的大圓滿傳承體系。雍仲新苯:是雍仲苯教後期和印度佛教(主要是和寧瑪派)互相影響融合而形成的新派傳統,新苯的塑像風格和修行方法融入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元素。
三、其它:
佛教在傳入西藏後,佛教與苯教相互影響,佛教大量吸收了苯教內容,形成「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的各個宗派基本沿用了苯教的多數儀軌,並且稱其為伏藏法寶。苯教也轉經、轉瑪尼、捻念珠,但方向與佛教恰恰相反。苯教的宗教儀式和法器定為向左旋轉(即逆時針的轉動方向),而佛教的各宗派都是向右旋轉(即順時針方向)。兩教都有誦「六字真言」,但咒文不同。
苯教的主要標誌為「雍仲恰辛」,它由兩個「卍」連接在一起組成。字面釋義為,「雍」表示勝義無生;「仲」表示世俗無滅;「恰」表示降滅邪見;「幸」表示引入解脫,恰幸兩端的雍仲符號,象徵顯密兩宗,居中的連接處象徵心識部無上大圓滿。
苯教十分崇拜大山,尤其是象雄境內的著名神山——岡底斯雪山,稱之為苯教山、靈魂山,它是登天或下界的天梯,教祖辛繞米沃的幻體也落在該山上。其他著名大山,如唐古拉山,強多(絳多)山等,也屬苯教的著名神山。
在西藏,苯教文化早已融入到藏族人民的日常中,無處不在。據藏族學者的調查,目前西藏約有苯教寺廟近百座,苯教僧人3000多人,信教群眾13萬多人。其中,那曲、昌都的苯教寺廟和信眾最為集中。此外,雲南、四川、青海等地的藏區以及尼泊爾、印度等國也有苯教寺廟和信眾。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苯教的重要寺院得到國家資助重新維修,使苯教寺院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最後,我想說由於介紹苯教的資料書籍很少,而且介紹苯教的地方無論是書本還是網上資料都相差很大,基本沒有相同的,上面的內容只是我個人覺得相對比較靠譜的,所以這篇文章肯定也有很多地方有誤,不必太過糾結,就當了解一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