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親近蕅益大師身邊的居士,卻並不真正信任大師

2022年09月08日17:50:21 佛學 1285

明朝的居士雖然親近蕅益大師,卻並不真正信任!那這位居士是誰呢?


大家在讀《靈峰宗論》的時候,應該對一個人有印象,這個人就叫錢牧齋。在年譜當中講到,蕅益大師五十六時多病,《寄錢牧齋書》雲﹕「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凈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從這封信,大師主動地寄信給錢牧齋,似乎可以看出大師對錢牧齋的關係,還是比較靠近的。


那錢牧齋這個人的情況,先簡單介紹一下。錢牧齋也叫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蘇州府常熟縣鹿苑奚浦(今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奚浦)人。


在明朝親近蕅益大師身邊的居士,卻並不真正信任大師 - 天天要聞

明萬曆三十八年中探花(一甲三名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後降清,也為禮部侍郎。清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錢謙益八十三歲高齡去世,葬於虞山南麓。


眾所周知,蕅益大師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但是他在世的時候,因為見解極度出類拔萃,對於當時的今人乃至古人,在見解上如果有不當之處,他都有評點。他號自己為八不道人,大師自述的《八不道人傳》說到:「生平嘗有言曰,漢宋註疏盛,而聖賢心法晦,如方木入圓竅也。隨機羯磨出,而律學衰,如水添乳也。指月錄盛行,而禪道壞,如鑿混沌竅也。四教儀流傳,而台宗昧,如執死方醫變症也。是故舉世若儒若禪若律若教,無不目為異物,疾若寇讎。道人笑曰,知我者,唯釋迦地藏乎。罪我者,唯釋迦地藏乎。孑然長往,不知所終。」


由此便可以看出,蕅益大師在當時這個時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甚至是攻擊。


而錢牧齋作為靠近蕅益大師的居士,也是和大師常有聯繫的居士,按理說應該了解大師的見地的高明。可惜,他並沒有真正洞察到大師的高明!


錢牧齋這一生最崇拜的是憨山大師,他自稱是海印弟子,海印指的就是憨山大師,他認為自己是憨山大師的弟子。


在明朝親近蕅益大師身邊的居士,卻並不真正信任大師 - 天天要聞

當然憨山大師對他也寄予很高的希望,憨山大師在《答錢受之太史》中說到:「久嚮居士為當代裴楊。法門保障。且知慈念殷勤。準擬一詣丈室。昨雲慈航曾待於錫山。當面錯過。大為悵然。適辱慈音遠及。法供種種。捧誦再三。彌感情至。益令妄想飛越。足不容緩。但雨雪連綿。少晴出山。尚有雲棲一行。湖上無多留連。歸次吳門。必入毗耶之室。先此致謝不宣。」

  
又言:「昨幸見居士。大慰夙心。現宰官身。豎正法幢斯時大有望焉。若山野朽株。為法門棄物。承法愛之深。自信夙緣。虞山之會。匆匆未盡所懷。辱聯舟遠送。更感惓惓。」


又言:「山野自愧為法門棄物。生無補於世。而憂法之心。如出諸己。故所望於居士者。重且大。切願乘時深畜厚養。以胥天眷。其於社稷蒼生。引領翹足極矣。安忍不發深心重願乎。」


但同時憨山大師也指出,錢牧齋這個人有慷慨意氣用事的毛病。這一點,憨山大師對錢牧齋說到:「如居士正宜堅秉願力。以負荷為心。障回狂瀾。切不可以慷慨意氣為任,又難以隨時上下,為善權方便也。此山林蔬筍心腸。在大光明藏中。必有以寢處也。所謂大道之妙。難以言傳耳。山野年來衰病日作。意非久處人世者。此生無復再晤之時矣。言之悲酸。山野所悲。不獨時事。即法道寥寥。目中所賴護法之心。如居士者。指不再屈。豈特金剛幢耶。山野嶺南之行。所得印心弟子一人。為馮昌歷者。即四先生逸書之一也。惜乎早逝(書尾闕數行)。」


錢牧齋的意氣用事,似乎在佛學研究上也有所存在。他曾寫過一本《​楞嚴經疏解蒙鈔》​自稱「海印弟子虞山蒙叟錢謙益鈔」。在這本註解當中,他秉承的是宋朝長水法師的註解,他寫到:​「蒙鈔引用疏解略例,此鈔稟承長水。」之所以,他以長水法師的注釋為秉承,他認為:「紫柏有言,長水疏經,為百代心宗之祖,卓哉斯言。即寂音義學之訶,亦可以息喙矣。」


並且他認為,憨山大師的楞嚴註解相當好。他講到:「曹溪憨山海印大師德清懸鏡一卷通議十卷(大師少依長千無極法師講筵。探探楞嚴教觀。縛禪台山冰雪中。堅凝參究。以此經印證照矚。居東海那羅延窟。枯坐三年。海湛空澄。一夕發悟。全經觀境了此心目信筆述懸鏡一卷。詞富理圓。包絡觀網。晚年結制南嶽。門人之請。復著通議。以釋全經。舉要言之。則亦懸鏡之餘耳。大師氣宇如王。游遍知海。夢登彌勒棲閣。親受識智染凈宗旨。胸中一部楞嚴。自海印發光。不思議心中流出。一心三觀。融會發揮。自他師訓解。則為口頭三觀。數他家之珍。自大師演說則為當體三觀。觀掌中之果。文字性離。無別解脫。懸鏡之雲。即清涼鏡光無盡之義也。乃欲執世諦文字。評量虛空。不己愚乎)。」


在明朝親近蕅益大師身邊的居士,卻並不真正信任大師 - 天天要聞

對於明朝憨山紫柏二大師一些微細見解的問題,應該錢牧齋也曾經請教過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在《複錢牧齋》中便言到:「濟雲斗諍,不啻小兒戲。閱儒釋宗傳,竊議可付一笑矣。續燈事,遍集明朝語錄,乃可成之,非朝夕能辦,未填溝壑,當以三四年為期也。著述須實從自己胸中流出,方可光前絕後。設非居安資深,左右逢源,縱博極群書,遍采眾長,終是義襲而取,不可謂集大成也。大菩薩乘願力闡正法,須如馬鳴龍樹,智者清涼,立極千古。若圭峰長水輩,雖各有所得,猶未免為明眼簡點,況其餘哉。乞丈室裁之。憨大師性相通說,久為教家嗤笑,無能為害。達大師以能所八法所成釋性境二字,不過承魯庵之偽,習而不察,白璧微瑕耳。交光用根一語,毒流天下,遺禍無窮,非一言可罄。宗鏡對畢,乞寄還山中,所許通翼,亦乞慨付。」


很顯然,蕅益大師對於憨山老人紫柏大師,在微細見解處的不當之處,也是有直接指出的。但是作為錢牧齋來說,他似乎並沒有真正相信。


他在《​楞嚴經疏解蒙鈔》中便說到:「幽溪力扶台宗。專依會解。教典博涉。觀網詳明。教博則文多泛濫,觀詳而理未周圓,識見每涉於支離,義解罕據其精要。玄義多文,廣明師說,駢一家之枝指,鋪四教之陳羹,此類實繁,束之高閣可也。


蕅益標釋三摩,正明三昧,辨梵音之楚夏,訂法相之總別,長水吳江,宗指印合,咨決初首,仗此證明,是以度眾而取之。此師律儀清肅,心眼孤明,著作專勤,未見其止。若其自立壇墠,凌躐古今,破立自由,是非不少。當俟諸方哲匠,公虛楷定,非蒙所敢置喙也。」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錢牧齋對於明朝天台宗幽溪傳燈大師的批評,顯然是過分了的。而對於靈峰蕅益大師的評論,也著實令人深感震驚,足以看出他對於蕅益大師出類拔萃的見解,並沒有真正的信任,甚至還有非議之心。


另外,錢牧齋對於明朝曾鳳儀居士《楞嚴經宗通》一書,也批評得相當尖銳。明朝曾鳳儀,字舜征,號金簡。錢牧齋在他的註解中說到:「盧陵曾祠部鳳儀《楞嚴宗通》(金簡謁南嶽天台寺。禮智者大師拜經台。發願書楞嚴於石室。以終拜經之願。已而遍采宗語。配合經文。取宗通說通之義。作為此書。永明有言。佛教已明。須陳祖意。達佛乘者。皆與了義相應。今則假借門庭鋪陳公案。始焉主宗而賓教。終將挾祖以令佛。謂阿難飛光印可。尚是從門而入。不如明眼宗師。回頭磕腦。撒手徹悟。如斯判斷,大妄語成。豈惟阿難不逮宗師。抑且如來遠輸諸祖。任汝說玄說妙,一味過頭,正恐判教判宗,兩門負墮。近世儒者。此風尤熾。裨販指月。柝洗傳燈。不知眼翳五華。自謂口吞諸佛。濫觴未艾。作俑有人,能無三嘆於金簡哉。


在明朝親近蕅益大師身邊的居士,卻並不真正信任大師 - 天天要聞

而明朝曾鳳儀的見解,印光大師在《與友人論校經綱要書》中言:「如李長者之《華嚴論》,憨山之《法華擊節》,曾鳳儀之《三宗通》,及禪家以念佛作話頭看,以凈土依正作本分說等,不得律以教家常格,謂為錯訛而稍加更改。以彼另屬一宗,攬一切法指歸向上,設一更改,於本注前後血脈隔斷,又不能於教理始終意義吻合。一經稍改,兩途俱失,剜肉作瘡,有損無益。還他本來面目,流通後世,譬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盡忠行孝,俱振綱常耳。」

清朝​楊仁山居士在《等不等觀雜錄》卷二《佛學書目表·般若部》中也推崇曾鳳儀的《宗通》:「
引證淵博,會通宗旨,文義暢達,震醒聾聵。
而且錢牧齋卻大膽地對曾鳳儀的《宗通》進行如此嚴厲批評,由此更可見,錢牧齋有意氣用事的缺點。


或許跟年齡也有關係,錢牧齋他比蕅益大師年齡大一些。明末四大高僧,海印憨山德清大師(1546~1623)、雲棲袾宏大師(1535~1615)、紫柏真可大師(1543~1603)、蕅益智旭大師(1589~1655),而錢謙益(1582~1664)他的年齡較長於蕅益大師,故與蕅益大師的交往,他並沒有真正的執弟子禮,而內心深處想必認為這是屬於朋友之交。自然而然也就很難能夠得到真正的法益,對蕅益沒有建立信任,由此也就更可以看出了。


相對於另三位高僧而言,錢牧齋曾說:「余於三大師,宿有因緣。雲棲曾侍巾瓶;海印親承記;而紫柏入滅之歲,夢中委咐囑。」


四大高僧中其餘三位全都講了個遍,並且都很尊重,而獨獨少掉了最為關鍵的蕅益大師。這裡也可以看出,錢牧齋是道眼不夠高明,而卻自以為高明,故而於見地微細差別處辨別不得,以至於忽略了見解最為出類拔萃,早已久證無生的最極殊勝大善知識蕅益大師。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 天天要聞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經過壁立千仞、地無水草、山崖陡峭的鐵門關後,玄奘的小隊進入位於今天阿富汗東北部的吐火羅國。此地有阿姆河從東向西穿越整片區域,所以小麥豐饒、穀物充沛。這裡曾是漢代張騫來過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臘文化的交匯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搖籃。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 天天要聞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何和尚們堅守素食,從不沾葷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一神秘面紗,探尋和尚不吃肉的原因。素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盛行於世。古人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飲食觀念,追求自然、清凈的生活方式。
「最美尼姑」釋正孝同:佛祖託夢出家後放棄985大學,現在怎樣了 - 天天要聞

「最美尼姑」釋正孝同:佛祖託夢出家後放棄985大學,現在怎樣了

釋正孝同出生於一個普通卻幸福美滿的家庭,作為家中唯一的獨生女,自然倍受父母的寵愛與呵護。從小的她就展現出了優秀的學習天賦,每個學期的成績都名列班級前茅,備受老師的喜愛。她個性溫文爾雅、待人友善,從不與同學發生爭執矛盾,廣結良朋好友,在融入校園生活方面也遊刃有餘。
鐵瓦寺(鐵瓦禪林) - 天天要聞

鐵瓦寺(鐵瓦禪林)

鐵瓦寺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河北村甲1號,此處原是五台山菩薩頂下院鐵瓦寺,始建造於明代正德十年,清代重修,現僅存山門、東西配殿及鐵瓦殿,寺坐北朝南,山門嵌有石額「鐵瓦禪林」,進山門,兩旁各有配殿兩間,中間是鐵瓦殿,鐵瓦寺因此殿得名,鐵瓦殿呈圓柱狀平面呈圓形,高6米,直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