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
一、三論宗 史略
三論宗是印度中觀學派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佛教宗派。在印度稱為「中觀」學派,主要以弘傳龍樹、提婆的中觀思想而得名,傳入中國以後,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部論立名為三論宗,如果加上《大智度論》,就成了四論宗。三論宗的主要思想是闡述《般若經》的思想,因此也有說是「般若宗」,由於船若思想是講「性空」之理論,所以也稱為「性空宗」。
三論宗在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為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由於羅什的般若思想在中國弘傳正值魏晉南北朝之「玄談」盛行時期,佛教也就無形中受到了玄學的影響。當時弘揚般若思想的還有道安等六家七宗,甚至於僧肇等都受到了當時玄學思想的很大影響。直到後期,吉藏大師大力弘揚大乘佛教思想,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論宗思想體系,繼承了印度的中觀學派的哲學思想。也由於羅什及其弟子的大力弘揚,當時三論思想盛行一時。到南北朝中期以後,由於《成實》、《十地經論》、《攝大乘論》等經典的日益流行,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諸師並起的局面,三論學說於是被陷入低潮。至陳、隋之時,由於吉藏大師的博學多聞,把弘揚三論作為己任,著書立說、廣開法筵,使三論學說得以復興,大乘中觀學派的思想得以繼承和發揚。
到中唐以後,由於玄奘法師的聲望,佛教思想轉入「唯識」學說,再加上三論宗無人繼承,唐末以後逐漸衰敗,到明清時代基本失傳。現今的三論經典是民國初年,由楊仁山居士從日本大藏經抄回中國的,然後印刻流通。但在講說教義上仍然無人,近代雖有太虛大師、印順法師等人講授中觀思想,但仍然無有弘揚三論宗的人才。
三論宗傳承關係:文殊─龍樹─提婆─羅睺羅─青目─須利耶蘇摩─鳩摩羅什─僧肇─道朗─僧詮─法朗─吉藏─慧灌─福亮─智藏
三論宗起源於釋迦、文殊,創始於龍樹、提婆,傳譯於羅什、僧肇,弘通於僧朗、僧詮,大成於法朗、吉藏。任何一個學派都不是一人所立所成,皆是一代人共同努力倡導的結果。三論宗之所以推舉釋迦、文殊為初祖者,是因為唯識宗推彌勒菩薩為初祖的原故。法藏大師在《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中說:「近代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兩大論師,一名戒賢,二名智光,並神解超倫,聲高五印,六師稽顙(sang),異部歸依……戒賢論師遠承彌勒、無著、世親,近踵(zhong)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明法相大乘,廣分名數……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顯無相大乘,廣辨真空」。由此可見,三論宗推舉文殊菩薩為初祖完全是為了於唯識宗相抗衡。因此,從文殊的般若思想到馬鳴復興大乘佛教,由龍樹、提婆發展為中觀學派。正式成為印度佛教的兩大哲學體系之一。
一、三論宗在印度的傳承
龍樹的中觀思想在印度有三大流派:一是由羅什法師所傳承的龍樹思想,在中國形成了今天的三論宗。另外由青目的弟子清辨、佛護等人傳於智光,由日照大師傳於法藏,與中國華嚴宗並融,此派稱為「新三論」,晚於羅什,故與今三論宗傳承無關。由清辨、佛護的另一派傳入西藏,形成了「自續」和「應成」兩大派,成為西藏今天的中觀學派。自續即自立意,以寂護為代表,即自己創立而成;應成是隨應意,以月稱為代表,即應承了龍樹而成。由清辨和寂護分別於唐代宗(李豫)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兩次傳入西藏。
二、三論宗在中國的傳承
三論宗在印度以中觀學派的名稱在印度廣乏傳播,由鳩摩羅什法師於弘始三年迎請到長安時,翻譯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後,逐漸形成為三論思想。在傳承上主要是師資授受相傳,但由於客觀原因的存在,有一段時期沒有明顯的師資相承,只是從學統上相承。因此,三論宗的傳承在形式上是師資相傳,其實兼容了學統並用的傳承方式。從僧肇以後就沒有師資相承,高麗朗(僧朗)傳關河舊說,只是從長安講說三論思想的佛學界聽講三論學之後,來到江南弘揚三論思想。並沒有從師就學,所以三論宗在中國的傳承是師資學統並用。當時在關內講說三論思想的主要人物就是河西道朗。因此道朗對三論宗在中國的傳承,如同馬鳴對三論宗在印度的傳承一樣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對三論宗能在中國後來的中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南方本來盛行成實,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有高麗僧朗從北地關內學習三論,此時來到南方住攝山棲霞寺弘講三論,破斥「成實」為小乘,使三論宗能在南方得以弘傳,僧朗被推為三論宗在中國傳承之第三祖。梁武帝敬其精通大乘佛法,曾派遣十人從僧朗受學三論,唯僧詮得其法要,繼承僧朗之法統,為三論宗在中國傳承之第四祖。僧詮門下有四大弟子被稱為「詮公四友」,有「四句朗,領悟辯,文章勇,得意布」之稱。從此之後三論宗走出山林而入城邑,為三論宗在南方的弘傳奠定了基礎。
棲霞慧布,發願「誓不講說,護持為務」曾北游齊國,親近禪門。於棲霞請禪師保恭立禪眾,使得攝山學風大變。慧布注重於無得正觀之實證,喜悅修禪,所以時人謂之「得意布」。長干玄辯,領悟僧詮之法要「中假義」與法朗見解有異,住長干寺講說三論,吉藏大師稱為「中假師」。禪眾慧勇,住大禪眾寺,一十八載講說三論思想。名聲極大,講說相續不斷,故人稱「文章勇」。但因為慧布注重實證,接近禪宗。勇、辯二師,所傳不盛。所以,能承山中師僧詮之法派者唯法朗一人,被列為中國三論宗之第五祖。法朗門下人才濟濟,被稱為「朗門二十五哲」西至巴蜀,南極吳越,北到河北。當時三論一派風靡華夏者,莫非興皇門下之學士,三論宗成為一時之盛況。
法朗門下雖然弟子眾多,而吉藏唯傳三論之法派,被列為中國三論宗之第六祖。吉藏門下學人更多,但傑出者有五人,被稱為「藏門五英」。使三論法派不僅遍布全國,而且遠涉海外,東渡日本。但終於因為天台、華嚴、法相等宗派的相繼興起,使三論法門逐漸冷落,而走向子衰敗。儘管有後起的元康、道亮、澄觀等人重新振興三論法派,但仍然還是退出了當時中國佛教的歷史舞台。
三、三論宗在日本的傳承
日本國之有三論宗,是由吉藏大師的弟子高麗慧灌大師傳入。日本最早有佛教是欽明七年(公元538年)由百濟國(今韓國)聖明王獻佛像、經論,將佛教傳入日本。傳說早在飛鳥時代,三論宗已經傳入日本。也有人認為推古天皇十年(公元602年)到日本來的百濟僧觀勒為三論學者,後來的聖德太子之師惠慈也是三論學者。但是,在日本的學術界認為推古三十三年(公元625年)到日本來的高麗慧灌才正式把三論宗傳入日本。所以慧灌被尊為日本三論宗之初祖。門下有弟子福亮、智藏、僧敏等多人,其中智藏為福亮俗家之子,本是福亮之弟子,因其從慧灌學三論,天智年間又入唐隨吉藏大師學習三論,後回日本住法隆寺宣講三論。因此被推為日本三論之第二祖。智藏門下有道慈、智光、禮光三大弟子,其中道慈于大寶年間(公元701年)入唐隨吉藏大師再傳弟子元康學習三論,回國後傳弟子善議,被推為日本三論宗之第三祖。善議一系住大安寺弘講三論,於是形成為「大安寺派」。由智光、禮光一系住元興寺宣講三論,於是形成「元興寺派」。日本三論宗由此形成分派,影響日本當時佛教界,也是三論宗在日本的全盛時期。
三論宗主要所依據的經論八經四論,有四大經和四小經,四大經是:華嚴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法華經;四小經是:維摩詰經、佛藏經、諸法無行經、思益梵天所問經;四論是: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另外有三論宗集大成者吉藏大師對三論宗的著作,主要有三三部,即三玄章:三論玄義、大乘玄論、二諦章;三論疏:中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三經疏:大品義疏、法華義疏、維摩義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