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有什麼相似呢?不過是夫妻恩愛,父母和藹,孩子懂事可愛。不幸的家庭中,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打破這個和諧氛圍的導火索。
要知道親情是我們每個人在這世上最堅強,也是最後的底牌和退路。它是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感恩,相互尊重的產物。一個和諧的家庭,不論是對於成年人,還是對於孩子,抑或是對於老人,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所以,如何讓一個家更和諧,不要起紛爭,沒有波瀾?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好好思考的問題。
雖然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是有的家庭卻能巧妙地避開那些雷區,讓每個成員之間都能舒服地相處。而有的家庭,考慮事情不夠全面,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導致家庭環境一度崩潰。
父母是一個家中的天,很多家庭中,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告知父母,徵求父母的意見。有一些智商高的老人,他們處理事情的態度,非常明智,值得稱讚。
因為他們明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重要性,也懂「難得糊塗」是最好的態度。
畢竟人到老年,看過了太多的人事紛爭,經歷了太多的曲折坎坷,自然知道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
人老了,我們做老人的與子女之間的相處,不要輕易說以下這三件事,以免破壞了親情,也會影響我們老人的晚景。
01 父母對兒女的偏心
雖然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但是子女多的家庭,難免會引起父母的偏心。
生活中有一些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如果父母偏心其中一個,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恃寵而驕,讓他養成不講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那麼其他的孩子,心裡就會覺得失落,不甘心,甚至會在心裡種下仇恨的種子。
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劇,劇中的一對夫婦,因為多年沒有生育,就在福利院抱養了一個孩子,他們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給予了最多最好的愛。
孩子也很幸福,很享受這對父母帶給自己的愛和安全感。可是三年以後,媽媽突然懷孕了,她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孩子,對大女兒和小女兒的態度就截然不同,小女兒每次只要一哭,她問都不問,就上前質問大女兒,接著就是一通責備。
一次又一次,每次大女兒要解釋,媽媽都打斷不聽。後來大女兒的心理產生了讓妹妹消失的念頭,她認為都是因為妹妹的到來,媽媽才不愛自己了。
於是,她和妹妹在遊樂場玩的時候,故意偷偷跑走,把妹妹丟了。此後,媽媽更是恨透了大女兒,還把大女兒趕出了家門。
殊不知,正是由於她的偏心才導致孩子的心理扭曲,毀掉了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
正如作家穆尼爾所說的這樣:「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歡樂,浸透在親密無間的家庭關係中。」
02 過度干涉子女的感情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以後有個幸福美滿的婚姻,所以當得知孩子在談戀愛後,都會要求帶回家裡來見見.
有的父母甚至連面都不見,聽一聽子女說了對方的情況後,就開始棒打鴛鴦,非要拆散。
雖然父母相較於子女的確閱人無數,也知道他們站在父母的角度是想讓子女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過度干涉,就會影響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子女如今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衡量人和事情的標準,或許你認為自己是為他們好,但試問誰年輕的時候不是非要走那一條和父母不同的路。
只有他們自己走過了,才知道自己選擇的伴侶是對還是錯,如果是對的,那是自己的福氣。如果是錯的,他們也會明白父母當時的一番苦心,從此會更加信任和依賴父母。
畢竟生活是他們自己的,需要他們自己去創造,去探索,而父母只是子女人生的引路人而已。
若強勢性地過度干涉他們的感情生活,只會逼著孩子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僵。
03 對比子女之間的能力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不論是長相還是能力自然都有所不同。作為父母,不應該總是拿孩子們來做對比,更應該一碗水端平。
曹建軍是一個業務能力突出的單位職工,但他卻怎麼都討好不了丈母娘的心。
丈母娘總是拿大女兒女婿和曹建軍比較,每次去丈母娘家,她都會處處誇讚做生意的大女婿,說他賺的錢多,還送自己價值上萬的項鏈,卻總是對曹建軍嗤之以鼻。
就連大女婿犯了錯誤被抓了,丈母娘也要遷怒於他,數落他沒有本事早點把大女婿弄出來,害女婿被關了幾天。
在丈母娘不斷地挑撥中,二女兒終於和她的母親鬧翻,她實在無法認識自己的丈夫被母親此次數落,貶低。
有人說:「理想幸福的家庭既不遙遠,也不會自天而降。它應靠自己的力量去求得,靠全家人齊心協力去建立。」
人老了,一定要內心如明鏡,與子女之間相處時,不該說的就忍了,不知該不該說的就算了,多思慎言,這才是一個懂得和子女維繫好關係的智慧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