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讓家長不再依靠特教老師
各位家長朋友們好,最近小呆一直在全國各地做培訓和分享。有很多家長普遍反映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孩子在機構的表現都如此的好,各項數據和指標對比都是正向的,一回到家就好像干預完全沒有用一樣!整個家裡都雞飛狗跳的!當然,這裡面也許會存在一些機構的干預方法或者是採取的策略不合適的問題,本文先不對這種情況做分析和評述。今天小獃想和大家聊一聊,大家一直都很擔心的一個問題,自閉症孩子的干預在家裡要如何完成呢?此文的篇幅較長,小呆希望盡量全面講述,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先收藏,日後再回看,相信會對你有幫助。
在開始正文之前,小呆先分享一個今年夏天的培訓的場景。今年7月份,小呆做了一次大齡兒童的活動,與幾位大齡兒童的孩子的家長也有了很深的交流,其中一個晚上是小呆給大家做自閉症干預的培訓。在培訓的現場,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表現,有位媽媽全程在回復她的微信消息,偶爾還有語音要回復......其中的一位從天津飛到廣東來的爸爸則全程拿著手機備忘錄在記錄著。那讓小呆印象最深的是兩位媽媽:一位是3個孩子的媽媽,在每天都要處理家中事務的時候抽空來到這次活動,向工作人員借了紙筆臨時記錄......還有一位阿斯伯格的孩子的媽媽幾乎把我的每一頁PPT和口述的案例都寫了下來......
在這裡分享這個培訓的現場情況,是想告訴大家,家長朋友要保有一定的自我學習意識和儲備一些知識。小呆身為一位特教老師,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家長的迷茫,無助,甚至是痛苦和絕望,也能夠感受到家長對機構的期望。但是,每天孩子在機構的時間只有那幾個小時,重要的是,在孩子離開機構之後的那些時間,我們應該保持怎麼樣的心態,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又應該怎麼做?
解決這幾個問題,是我寫這個公眾號的初衷,從孩子的干預角度來看,家長朋友的自我學習和成長能夠更有效地幫助我們的孩子,從經濟角度來看,隨隨便便就幾千上萬的培訓,價格也並不便宜。這說起來也許有點像砸了我自己的飯碗,但是小呆一直認為,一個好的老師,是讓孩子不再需要老師;一個好的教練,是讓學員通過系列課之後再也不需要復訓;一個好的特教老師,是讓家長不再依靠我們。這也是這個公眾號存在的目的。
一
認識自閉症幼兒的核心缺陷
那麼現在正式開始我們的正文,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很重要的事實:自閉症幼兒診斷後的黃金療育期程並不長,一般在6歲以前是黃金時間。入小學前短短的三四年中,如果能掌握自閉症幼兒的核心缺陷,應可挑出優先介入的目標,這樣會對我們的干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閉症幼兒的核心缺陷主要有二:共享式注意力缺陷和社會性趨向能力缺陷。
1
共享式注意力缺陷
心理學界對自閉症的心理缺陷模式,認為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 JA)的缺陷。共享式注意力可以區分為兩種形式: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 (response to jointattention, RJA) 和主動性共享式注意力(initiation of joint attention, IJA)。前者可定義為孩子跟隨、回應或讀取成人眼神的轉換、頭部的轉向或手指的指示,以推論他人注意的事物;後者可定義為孩子為了社會性目的或意圖,自發地運用眼神接觸、情感、手勢、聲音或象徵的溝通行為引導他人的注意力,進行分享經驗。
不論是 IJA 或是RJA,都與注意人有關,共享式注意力的使用需要去注意人或人臉部表情的反應。一般幼兒在 9 至 18 個月大就開始發展共享式注意力,開始在成人、物品三方之間協調自己的互動、分享自己的注意力。幼兒會去注意看大人看 哪裡(眼神追視),使用物品(透過指出物品、展示物品和給予物品),試著擴展自己與大人的社會互動,並參照成人的表情、聲調、動作等(社會參照),學成人使用物品的方法(模仿學習),也開始學習引導大人的注意力和分享物品給大人看。
2
社會性趨向能力缺陷
社會性趨向是指幼兒自發性的對環境中所自然發生的社會刺激,象是聲音、眼神方向、臉孔、手勢等的刺激做出定向反應。社會性趨嚮應是嬰幼兒一出生就開始發展的能力,例如新生兒一出生就有注意人臉和人類聲音的傾向,並會模仿人類臉部的表情,三個月就會有回應性的微笑。缺乏社會性趨向能力會限制孩子早期的社會經驗,影響後續社會性認知的發展。
社會性趨向能力為注意和處理臉部訊息以進行社會互動調節的能力,包含四種行為:
(1)社會參照(social referencing):持續注意他人的臉部;
(2)共享式注意力:Mosconi 等人將共享式注意力納入社會性趨向中評估自閉症幼兒的早期行為。
(3)叫名趨向:聽到自己的名字時會注意;
(4)社會性微笑:回應他人的笑容以分享喜悅。
3
自閉症幼兒核心缺陷的早期療愈目標
在了解完了兩大核心缺陷之後,我們來簡單看看自閉症幼兒的早期療愈目標,這也是我們居家干預需要注意的一些指標:
(一)能主動注意成人的行動。
(二)能主動對成人笑。
(三)能主動模仿成人的行動。
(四)能主動看向成人的臉部和成人眼神對視。
(五)能以肢體動作(包括給物和手指指示)對成人尋求協助或提出要求。
(六)能用動作、聲音等行為,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到自己身上。
(七)能跟隨成人近距離或遠距離的手 指指示。
(八)能用手指指示引導成人的注意。
(九)能主動展示物品給成人看。
二
家庭干預的原則和策略
與一般特殊教育療育場域不同的是,居家生活本身就是教學活動內容,每日的例行活動就是互動內涵,這是屬於自然情境教學介入。自然情境教學強調與重視:
(1)生活要有意義:不要進行無意義無功能的反覆訓練,我們要把重點放在與孩子共同進行的生活活動。
(2)安排環境:增加孩子與家長互動的機會。
(3)要跟隨孩子:跟隨並參與兒童的生活興趣與選擇。
1
從實行例行活動的規律開始
我們可以將例行性活動分成遊戲、照顧活動和、情境中個別需求活動。這些活動泛指玩耍、吃飯、洗澡、穿脫衣物、換尿布等所有生活活動。因為例行活動是可預測、具有功能性的,而且每日大量出現,很容易與孩子大量互動,是建立幼兒社會性趨向與共享式注意力的最佳平台。
家長可先建構好每日生活例行活動的程序,讓幼兒在規律的生活下,建立每日生活的組織,讓孩子學習該事件的流程。以吃飯為例:成人請孩子坐在椅子上、幫孩子圍上圍兜,再拿出食物讓孩子開始吃。成人可以坐在孩子前面,一起吃或分享自己手中的食物,用餐完畢說:「啊,我吃飽了!」,然後拿衛生紙擦手擦嘴巴。
2
建構社會性活動規律後適度中斷
在預先決定好的時機進行某種形式的中斷,這時孩子就會出現主動的要求或溝通 。家長進行的感官社會性活動時,會發現孩子容易出現笑聲,在這些活動形成規律後,成人暫停片刻,孩子為了要成人繼續遊戲就會注視成人、出聲、碰觸成人或運用其他行為,主動表達他想要繼續玩的欲求。成功地中斷規律感官活動,能夠促使自閉症幼兒使用眼神注視、適當手勢、或適當口語來進行要求。
例如幫孩子推盪鞦韆,中間突然讓鞦韆停下來,等待孩子看向你時,再推動鞦韆;又如成人幫孩子搔癢幾次製造樂趣後,在手伸向孩子脖子要搔癢前突然停下來,等待孩子主動拉你的手或看向你,再去搔他的脖子。中斷技巧也可以用在例行活動上,例如孩子要吃餅乾時,孩子伸手要拿,媽媽拿著餅乾不立刻給,等到孩子自發注視媽媽後,才給予餅乾吃。孩子已能自發將手指向圖片,但未看向成人,成人可暫不命名,等待孩子眼神看向媽媽,成人立刻命名圖片,還可以誘發出孩子手指指示並看向成人的行為。
3
規劃能增進互動的環境空間
在自然情境中與孩子互動,在掌握孩子的動機與興趣的原則下,孩子的回應性共享式注意力行為明顯增加。日常生活中,準備並提供自閉症幼兒喜愛的物品、活動和玩具,將會提升自閉症幼兒的動機去反應環境和社會性刺激,幫助孩子進行社會性分享。
要吸引到孩子的社會性注意力,成人必須找出自己和孩子互動最佳的環境和位置,讓自己有機會和孩子面對面,把自己放在孩子目光的焦點,讓孩子隨時注意到自己。例如: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玩具、吃飯時讓孩子坐在高腳餐椅上、在孩子前方幫孩子穿衣服。減少環境中的干擾因素,例如關掉電視,拿走不必要的玩具,也是增進幼兒對人注意的重要方式。
4
以豐富情感的方式進行互動
自閉症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對人的興趣亦不佳,成人得要運用各種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到自己的身上,引燃孩子與成人一起玩的動機。
家長若以誇張的音調、有節奏的聲音、有趣的情境,或用大量肢體動作、豐富的臉部表情、以及大量的笑容,會更容易誘發幼兒對成人注視的行為,增進社會性趨向能力。成人誇大自己的互動,亦能夠幫助孩子解讀社會情境。例如球掉到地上,成人配合球彈跳的頻率發出「咚~~咚~咚咚咚」的聲音來描述當下的活動;或者當孩子把食物舉高給我們時,我們做出開心而且好吃的表情,這些都可以增加孩子主動注視成人的動機。
5
先跟隨配合孩子的活動再進行擴展
成人能夠與孩子的行動同步,才能建構起孩子和成人間的共同活動,增加孩子參與活動的機會。在孩子專註投入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與行為時,成人可先跟隨或加入孩子正從事的遊戲,由孩子主導活動,或模仿孩子的口語或非口語行為,會增加孩子對成人的注視。
當孩子注意到成人,就可以擴展出新的遊戲步驟,例如孩子在排列汽車,成人拿著汽車加入他的排列,然後變成排列賽車遊戲。建構起共同的活動後,成人就可以在活動中強化共享式注意力。例如指出小汽車在桌子底下,讓孩子依據手指指示找到喜愛的汽車;又如拿兩台小汽車在手中,讓孩子伸手指出自己想要的那一台小汽車。
6
大量示範非口語的溝通方式
自閉症幼兒還需要成人大量示範與引導。和幼兒互動時,成人應先降低口語詢問或下指令的次數,多運用非口語的表情、手勢和動作、指出或展示孩子需求的物品,示範非口語的溝通方式。
例如孩子要喝果汁,拿著杯子走向成人,成人故意秀出牛奶,用手指著牛奶,搭配搖頭或口語表達不要牛奶,再秀出果汁、指指果汁,搭配點頭或口語表示要果汁。在孩子有需求的強烈動機下,成人手指果汁的時間和次數可以多一些,並等待孩子模仿成人伸手指出果汁,逐漸建構孩子的自發手指指示。
結語
總有一天,我們要放開我們的手。
以上是今天的簡要的關於家庭干預的分享內容,實際操作中我們還有很多需要注意和學習的地方,但是礙於篇幅的原因就小呆不過多寫了。家庭是自閉症幼兒最重要的訓練場所,也是我們的孩子最後走向社會的「練習場」。但是,無論是普通孩子亦或是譜系孩子,無論我們用家庭教育還是家庭干預這個名詞來說明,孩子在家庭中和父母的互動能夠很大地影響我們的孩子。
不同的也許是我們的孩子的功能客觀存在一些差異,但相同的是,總有一天,我們要放開我們的手,我們總會有無法陪伴他們的那一刻。那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和適應社會,是所有家長都需要學習和努力的。希望小呆在今天能夠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也希望大家以後再也不需要小呆。
我是小呆
專註融合教育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