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生」不是迷信?科學解釋:第一個抱孩子的,最好別是這4種人

2025年05月09日20:30:16 育兒 5333

孩子出生那一刻,全家人基本都是既緊張又激動。

大家不光要趕緊看看,孩子是男是女?長得像爸爸還是像媽媽?身體健不健康?

在很多地方,還有一個特別在意的講究:第一個抱娃的人,能不能抱對?

要是「踩生踩錯了」,孩子以後可能愛哭鬧、不好養、身體弱。

有些人會覺得,哪有這種說法,這是老一輩的迷信。

但科學卻解釋,第一個抱孩子的,還真有講究,最好別是這4種人。

「踩生」不是迷信?科學解釋:第一個抱孩子的,最好別是這4種人 - 天天要聞

一:什麼是「踩生」?

看到這,你可能對「踩生」這個詞還不是很明白。

那什麼是「踩生」?

在民間,踩生指的是,在寶寶出生時最早進入產房,或最早接觸孩子的行為。尤其是第一個抱娃、看娃的人,又叫「踩生人」。

如果這個人德高望重、身體健康、說話做事大方得體,孩子也會跟著「討喜」、「好帶」、「有出息」。

相反,要是這個人品行不端、不被歡迎,或者體弱多病,那孩子就不好帶、不學好、生病多,甚至將來命也不咋好。

聽起來很迷信對不對?

但在以前的時代里,這卻是長輩對新生命的一種本能保護。

以前醫療條件差,沒有消毒水、沒有疫苗、沒有手術、沒有各種藥物,孩子一生病就難活下來的,比比皆是。

而且,以前是農業社會,老百姓手上的余錢不多,看得起病的人家也不多。

所以,老人自然要想方設法避邪保平安。

「踩生」,就是一種簡單、直接的方法。

雖然是尋求心理安慰,但大家目的很明確:保護孩子別被傷害,身心健康地長大。

現在醫學這麼發達了,還需要講究嗎?

答案是,當然需要。

「踩生」的習俗,或許是迷信,但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新生的嬰兒,還真不是誰都能抱的。

「踩生」不是迷信?科學解釋:第一個抱孩子的,最好別是這4種人 - 天天要聞

二:這4類人最好避開

以下這4類人,最好不要「第一抱」孩子。

①感冒、發燒、咳嗽的人

很多人覺得:「我感冒了也能上班上學,抱個孩子咋了?」

但新生兒可不是大人,剛出生那幾天,是最容易感染的階段。

他的免疫系統還在「安裝中」,媽媽的母乳抗體,也還沒發揮全部作用。

這時候,如果有人帶著病毒來探望,說話、咳嗽、甚至只是呼吸,都可能讓飛沫中的細菌跑到寶寶身上。

你以為憋住不咳嗽就沒事?錯了,病毒才不講規矩。

寶寶一旦感染,輕則流鼻涕、發低燒,重則肺炎、支氣管感染,甚至要進監護室。

你一個噴嚏沒事,嬰兒一個噴嚏可能受老大的罪。

有的長輩會說:「我不摸不親,只看看可以吧?」

其實也不建議。

想寶寶可以隔著窗戶、隔著視頻都行,但別直接靠近。

等徹底康復、身體徹底好了,再來抱寶寶也不遲。

「踩生」不是迷信?科學解釋:第一個抱孩子的,最好別是這4種人 - 天天要聞

②身上有「味」的人(酒味、香水味)

如果有人一身刺鼻的酒味、香水味,上來就把寶寶往懷裡抱,那寶寶真的會很崩潰。

這些味道,別說寶寶了,我們大人聞了都暈。

寶寶的小鼻子,對氣味非常敏感。他一吸進去,輕則打噴嚏、吐奶,重則出現過敏、皮膚反應,甚至呼吸不暢。

還有些香水、身體噴霧裡的化學成分,大人代謝得掉,娃身體太嫩,可能根本排不出去。

來看孩子的人,最好別不化妝,保持乾淨清爽。

身上無異味、穿乾淨衣服、不喝酒不噴香,是對嬰兒和產婦最體貼的禮貌。

③剛抽完煙的人

很多人誤以為:「我在外頭抽的,沒當著孩子面,怎麼會有事?」

問題是,煙味不是光靠離遠點就能避免的。

你一口煙進去了,殘留的粉塵、尼古丁重金屬會黏在衣服、頭髮、皮膚上,幾個小時都洗不幹凈。

這叫「第三手煙」,比你在旁邊抽煙還可怕。

寶寶吸進去這些殘留,有可能會反覆咳嗽、哮喘、甚至影響大腦發育,長期還有智力、注意力等問題。

特別是剛當上爺爺、舅舅的,激動地一邊抽煙一邊說「等會去看看寶寶」,其實無意中已經把「隱形毒氣」帶進了屋。

要看孩子,可以,但麻煩你:

先把衣服換了;

手洗乾淨,最好再洗個臉;

然後等上一個小時,再進門。

「踩生」不是迷信?科學解釋:第一個抱孩子的,最好別是這4種人 - 天天要聞

④聲音太大的人

新生兒的聽覺系統,特別敏感。雖然在媽媽肚子里時,他就能聽聲音,但那是經過羊水過濾的「溫柔版」。

一出生,他本就對這個世界還很陌生。若突然聽到誰在旁邊大嗓門一喊,就很容易就被嚇著。

尤其是有些長輩或朋友,一進門就大聲說話、哈哈大笑、激動喊著「寶寶看我來了!」

這種場景,我們大人都容易被嚇一跳,何況是毫無防備的嬰兒?

他可能會一直哭鬧,怎麼哄都不好。

來抱寶寶的人,若輕聲慢語、動作柔和,嬰兒會更放鬆,也對這個世界更有安全感。

孩子出生,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細事。

如果有人著急來抱孩子,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句:

「孩子抵抗力還很差,先把手洗乾淨、換個衣服,等身體好了再來抱吧。」

這是對孩子、對家人、對未來的一種負責。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一家祖孫三代被殺,嬰兒睡覺僥倖存活!兇手稱吃5年精神病葯 - 天天要聞

一家祖孫三代被殺,嬰兒睡覺僥倖存活!兇手稱吃5年精神病葯

今年3月27日,廣東廉江某村發生了一起慘案,村民葉某志在晚上進入同村鄰居家中,將在家裡的祖孫三人殘忍殺害。被害人家屬葉女士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死者是她70歲的母親、30多歲的妹妹以及年僅兩歲的外甥。「我妹妹還在襁褓中的小兒子因在房間睡覺逃過一劫。」案發後,犯罪嫌疑人葉某志被鑒定為精神分裂症,被評定為限定刑事...
高琦幼兒園:萌娃識幣初體驗 - 天天要聞

高琦幼兒園:萌娃識幣初體驗

近日,安慶市高琦幼兒園精心策划了「家長進課堂」活動,特別邀請在銀行工作的黃梓瑄小朋友的媽媽走進班級,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識鈔小能手》活動。
這樣的「媽媽崗」,不要也罷 - 天天要聞

這樣的「媽媽崗」,不要也罷

我們需要的是,職場上的公平準入,而不是「媽媽崗」這種對系統性缺陷的「半遮半掩」。 撰文丨閆桂花 「媽媽崗」正在全面鋪開。 2019年廣東中山率先設立「媽媽崗」試水就業新....
考試光喊「認真檢查」是沒用的,要教會孩子這些試卷檢查方法 - 天天要聞

考試光喊「認真檢查」是沒用的,要教會孩子這些試卷檢查方法

很多老師總是在孩子考試前不斷叮囑:「一定要認真檢查啊!」「考完至少檢查三遍!」但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基本沒用。很多孩子無法安靜答題且不會主動檢查的,考完都做三件事。「發獃」「開小差」「睡覺」。有的甚至在桌上畫出一幅連環畫了……答題後到底該怎麼檢查呢?老師需要把這些方法教給孩子們。開始做題時,就要為...
將「青春叛逆期」改成「自我意識期」,可避免引導對抗! - 天天要聞

將「青春叛逆期」改成「自我意識期」,可避免引導對抗!

樓下張姐最近總嘆氣:「我家閨女才十三歲,怎麼越來越叛逆了?大太陽讓她打把遮陽傘出門,她偏不,多說兩句就摔門而出。」我看著張姐發紅的眼眶,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時也是這樣——其實不是故意氣媽媽,只是實在沒法再像小時候那樣,對她的話言聽計從。
會說話會撒嬌,還能開口喊爸媽?在逆水寒一鍵開啟賽博養「娃」 - 天天要聞

會說話會撒嬌,還能開口喊爸媽?在逆水寒一鍵開啟賽博養「娃」

《逆水寒》手游中,玩家們在遊戲中探索江湖時常有萌寵相伴,光是它們可愛的外表俘獲了不少玩家的心。沒想到《逆水寒》手游的寵物們還蛻變了——現在這些呆萌可愛的小夥伴們不僅撒嬌賣萌,還能開口說話,記錄與玩家們經歷的江湖趣事!經歷諸多江湖風雨,小寵物們和玩家的羈絆也在漸漸加深,但無法言語的寵物們並不能向玩家們...
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 天天要聞

不是孩子難搞,是你不懂尊重

比起「叛逆」,我更怕那種沉默。說難聽點,孩子要是還敢吼你、頂你嘴、摔門走人,至少說明他還願意耗情緒跟你糾纏,還有點親情的存貨在裡頭。最怕那種——你說東他看西,你說「吃飯了」他動都不動,連個表情都不送你一枚。這不是「沉穩」,這是在用零交流給你
周伯通為人單純,為何一遇瑛姑就鑄成大錯?你看南帝為何從不碰她 - 天天要聞

周伯通為人單純,為何一遇瑛姑就鑄成大錯?你看南帝為何從不碰她

《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稱得上是金庸最出圈的兩部作品,同時它們之間也存在傳承關係,因此只要是讀過前者的人,都不免要把後者也讀一遍,所以書中的兩位主角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除了兩位主角之外,還有一個角色也格外出眾,那人即是「老頑童」周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