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2025年04月25日17:10:11 育兒 1467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 天天要聞

于丹教授在自己的書中,講過《莊子·則陽篇》里的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兩個國家,一個叫觸氏,一個叫蠻氏。

為了爭奪土地,兩個國家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彼此都傷亡慘重。

那麼這兩個國家爭的到底是多大的土地呢?

原來,觸氏跟蠻氏,一個住在蝸牛的左犄角里,另一個則住在右犄角里。

他們鬥來鬥去,付出慘痛代價,所爭的竟只是蝸牛角那麼大的地方。

講到這裡時,于丹教授深有感慨,她說:「天下大事,逐一看小,便無恩怨。」

凡事看得過重,難免就會產生糾紛,人也就會被捲入無盡的是非中。

把那些天大的事,都看作是蝸牛殼裡的紛爭,你才能超然於物外,在淡泊中活得自在洒脫。

世間萬事萬物,都往小里看,就是真正的逍遙。

1

把名利看小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裡面說:

「勸君少干名,名為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將名利放在首要位置,辛苦奔波與鑽營,結果難免為名利所累。

將名利看小,你才能擺脫功名利祿的桎梏,收穫內心的富足。

《莊子》里記載,有一天,莊子在河邊垂釣。

這時來了兩位大臣,他們受楚王委託,來請莊子出山,並許諾他宰相之位。

莊子聽後,淡淡地說道:

我聽聞楚國有隻神龜,死了三千年,楚王將它珍藏於宗廟,可謂榮耀至極。

那麼請問,這隻龜是寧願死去讓人供奉呢,還是情願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

兩個大臣回答道:當然是活在爛泥里搖尾巴了。

莊子笑了,慢悠悠地說:那就請回吧,我也只想在爛泥里打滾罷了。

對於世人汲汲於求的名利,莊子根本不屑一顧,他寧願選擇悠然清靜的生活。

作家于娟曾寫道:

「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錢財、名聲都是一時的,放下名利心,你才能尋求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季羨林教授在學術界聲譽鵲起之後,各種聘任和榮譽紛至沓來。

面對唾手可得的名利,季先生不為所動,並堅持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

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在這個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時代,季先生卻將自己隔離在名利場之外。

幾十年來,他都獨自躲在書齋里,潛心治學。

對名利的無欲無求,使他收穫了內心的充實,也助他攀上了一座座學術高峰。

詩人杜牧說: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名利之於人,恰似籠子之于飛鳥,看上去華美,實際上卻使你不得脫身。

放棄對外在浮華的追求,掙脫名韁利鎖的束縛。

當你看淡了名利,遠離了喧囂,自然就能獲得心靈的自由。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 天天要聞

2

把得失看小

《莊子·田子方》里記載了春秋時楚國大臣孫叔敖的故事。

孫叔敖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他曾經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臉上卻從不見任何喜色。

他也曾三次遭到罷免,但也從不見有任何憂愁之色。

他的好友肩吾對此十分不解,就問他:

「您三次上任,又三次罷黜,難道心裡一點波動都沒有嗎?」

孫叔敖笑了笑,回答說:得與失往往自己無法掌控,又何必糾結其中?

肩吾聽後,大為嘆服。

曾國藩曾說過: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

人這一生,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命中注定的。

得到一些東西,必然也會失去一些東西,有得有失,是生命的必然。

若是太過看重一時的得與失,就只能被利益所累,煩惱叢生。

將得失看小,不在意不計較,人才會活得更輕盈自在。

有個商人抱著一筐精緻的瓷器,去一景區山頂做買賣。

費盡千辛萬苦,他終於將這一筐易碎品運到了山頭。

結果,就在他停下來喘息的間隙,一不留神筐子滑了下去,所有瓷器碎了一地。

路人不禁為他惋惜:這些瓷器得值多少錢啊,就這麼沒了。

商人淡然一笑:不要緊,雖然瓷器碎了,但我爬到了山頂,看到了風景,不也挺好?

亦舒說,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憤憤不平。

對於一時的失去錙銖必較,最後只會給自己找不痛快。

人這一生,都活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命運拿走你一些東西,也會饋贈你一些東西。

正所謂:得失隨緣,心無增減。

將得失看小看輕,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你終能真正活得自在安然。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 天天要聞

3

把毀譽看小

《莊子·逍遙遊》里曾提到,在極北之地,有一隻鯤鵬。

它的脊背長几千里,振翅起飛的時候,翅膀就像是掛在天邊的雲彩。

鯤鵬借著旋風盤旋而上,向遙遠的南方飛去。

路過一片低空時,麻雀看見了它,譏笑說:

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

你為什麼這麼蠢,要到九萬里的高空向南飛呢?

面對麻雀的嘲諷,鯤鵬不為所動。

它繼續翱翔,最終飛到南方天池,獲得了真正的自在逍遙。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像麻雀那樣的人,他們喜歡隨意評價,熱衷於指指點點。

若你過於在意外界的審視和非議,最終折磨的只會是自己。

作家許知遠因為製作了訪談類節目《十三邀》,從而引來很多謾罵。

幾乎每期訪談,都有彈幕罵他「裝清高、偽知識分子」。

他也一度因為這些評論而憤憤不平、苦惱焦慮。

但後來,他通過不斷讀書,逐漸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對錯,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

有人盛讚你,就會有人詆毀你;有人說你好,也就有人說你不好。

你沒辦法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於是他不再關注外界聲音,一心打磨節目,現在《十三邀》已播出七季,早已成為訪談類文化節目的標杆。

而他自己,也成為了跨領域的思想者,從事著熱愛的事業,活得清醒篤定。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對於世人的稱讚,我們不必過於激動,對於世人的責難,也不必太沮喪。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不受外界干擾,沉下心來繼續埋頭前行。

人生不易,學會將毀譽看小,閑言碎語別理會,是是非非隨它去。

不在意外界的閑言碎語,你才能心無掛礙,修得一分豁達從容。

《莊子·山木》里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一個人真正的超然自在,就是不滯於物。

別把外物看得太重,沒有慾望的浸染、是非的紛擾,你才能活得無拘無束。

凡事學會往小里看,名利不求,得失不計,毀譽不驚。

當你能夠看淡身外物,放下功利心,自然能卸下精神負累,活得肆意逍遙。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 天天要聞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手足之情,是世間一份難得的珍貴緣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擁有。多少人內心渴望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卻始終無法體會到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倘若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了這份手足情,那就一定要懂得倍加珍惜!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 天天要聞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春秋,可我們卻常常在無謂的爭鬥中耗盡心力,在莫名的憤怒中迷失自我,在徒增的憂愁里蹉跎時光。其實,人生的至高智慧,便在於明了何事當爭,何事不必氣,何事無需愁。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今年的小暑落在7月7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小暑有四大特點,分別是閏月加持、恰逢「出梅時間」、出現「秋包伏」現象以及小暑節氣在晚上。這些特點不僅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 天天要聞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新手媽媽玲玲最近頭都大了:二寶滿月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帶,整天哼哼唧唧哭個不停,便已經是二胎寶媽,也不知道寶寶為啥哭。可是,你敢相信嗎?這種被無數媽媽恐懼的「二月鬧」恰恰是媽媽想要的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信號!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 天天要聞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路、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著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裡。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人活著,不要去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要去透支自己的信用,不要去透支自己的福報,而是要腳踏實地,知足常樂,做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透支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才能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