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自在獨行》:人到了一定年紀,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2025年03月24日02:10:17 育兒 3256
賈平凹《自在獨行》:人到了一定年紀,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 天天要聞

1993年,賈平凹的小說《廢都》暢銷,但由於大量爭議性的描寫,沒過多久,新書突然遭到封禁。

批判與流言鋪天蓋地席捲而來,一時間,賈平凹成為人人口誅筆伐的「流氓作家」。

頂禮膜拜的粉絲變成苛刻的批評者,甚至有人會在公開場合指責與刁難他。

一夜之間,賈平凹聲名狼藉。

他心中積滿了無數的苦悶與委屈,卻無人可說。

於是,身處絕境的他,咬牙堅持,屏蔽外界的爭議,提起筆,將無處釋放的壓力轉化為寫作熱忱,埋頭創作出更多作品。

後來,他創作的散文集《自在獨行》一出版,就獲得一致好評,豆瓣閱讀高達9.8分,全網銷量近千萬冊。

書中,賈平凹將曾經的苦痛悲歡濃縮紙上,排解一路走來的委屈和壓抑。

春風得意時,他家中曾是門庭若市,可到低谷時,身旁的朋友卻開始越來越少。

世態炎涼,讓他徹底看清了虛偽的關係,也讓他逐漸沉澱下來,重新尋找命運的出口。

他在書中總結道:

這麼多年一個人走過的日子,有些凌亂,有些遺憾,甚至有些難堪,但拭去了稚嫩,沉澱了自己,升華了閱歷,讓許多的事變得風輕雲淡。

生命是一場從複雜到簡單的過程,繁華過後是寂寞,熱鬧盡處是孤獨。

再好的朋友也會漸漸走散,歡騰的日子終將慢慢冷卻。

孤獨,是每個人的必經之旅,也是一個人擁抱自我的開始。

到了一定年紀,日子是往回收的。

身邊的朋友會越來越少,但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1

朋友少了

消耗少,人清靜了

賈平凹在書中有個比方很是扎心:「朋友是春天的花,冬天就沒有了。」

年輕時,我們以為朋友是一輩子的事,走過半生才發現,很多朋友只是一陣子的過往。

有些朋友,是生命中的貴人,而有些人,則會成為你前行中的阻力,只會白白消耗你的時間精力。

在書中,賈平凹講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在他成名後,各路朋友紛至沓來,但朋友太多,也不是好事。

他的家中,登門拜訪的敲門聲從未斷過,讓他不堪其擾。

一開始,敲門人還比較斯文,但如果賈平凹不立刻開門,敲門聲就變得越來越急促。

賈平凹以為堅持不開門,對方就會知難而退。

然而,敲門的人像是較上了勁,上午不開,他就下午來,白天不開,那就晚上來。

為了躲避惱人的敲門聲,賈平凹連續搬了五次家。

但無論躲到哪裡,來訪者像獵人一般,都能精準地找到賈平凹的藏身之處。

他在書中感慨:「常常感覺我是一條端上飯桌的魚,你來搗一筷子,他來挖一勺子,我被他們吃剩下一副骨架。他既然吃我,耗我,毀我,那又算得了什麼呢?」

適可而止的朋友養人,沒有分寸和邊界的交往,則會徹底淹沒自己的生活。

直到後來,賈平凹生了一場大病,才算逃出了這場困局。

那一年,賈平凹得了嚴重的肝炎,為了不傳染朋友,賈平凹對朋友主動相告,好讓他們做好防護。

很多朋友表面上寬慰一番,但此後再也沒有登門。

有個好友,之前常常利用賈平凹的名氣在家組局吃飯。

得知賈平凹生病後,態度遂一百八十度大拐彎。

在大家酒足飯飽、離席告辭後,朋友便將賈平凹用過的碗全部扔進垃圾桶。

賈平凹聽到朋友摔碗的聲音,心也立刻隨之破碎了。

受了刺激的他,從此以病為由,不再出門,不參加聚會,也不去公共場合。

在書中,賈平凹一語道破了朋友的真相:

「朋友是磁石吸來的鐵片兒、這些東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麼也甩不掉,可你沒了磁性他們就全沒有嘍!」

朋友的底層邏輯,是互相滋養,是抱團取暖。

但如果一方被不停地打攪和消耗,這樣的關係則會成為一種桎梏。

如果兩個人交往時相處很累,就要考慮這段關係是否值得維持。

屏蔽一些不必要的朋友,給疲憊的心鬆綁,才能保護自己不被繼續透支消耗。

沒有了錯綜複雜的紛擾,我們的心靈才會慢慢沉澱下來。

當一個人心靜了,內核也就穩了,好事也會紛至沓來。

賈平凹《自在獨行》:人到了一定年紀,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 天天要聞

2

朋友少了

噪音少,人更清醒了

賈平凹在書中,提到過一位作家朋友。

當時,這位作家憑一本書,譽滿全國,但也因此遭到了鋪天蓋地的妒忌與誹謗。

他像是過街的老鼠,被各種謾罵指責圍追堵截;又像是離群的孤雁,被朋友同事無情地排擠。

但對於外在的批判,作家從不解釋,也不抱怨。

他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默默承受著這一切。

賈平凹看到他一個人踽踽獨行的樣子,很是心疼,上前安慰他。

作家沒有說話,看著賈平凹,突然淚流滿面地扭頭就走。

賈平凹攆上去,想繼續開導,作家卻側過頭,回應說:「我並不孤獨。」

這句話讓賈平凹深深不解,既然並不孤獨,為什麼淚流滿面呢?

直到多年後,那名作家的新書再次暢銷,用實力打臉曾經妒忌質疑的人。

賈平凹這才恍然大悟。

排擠讓那位作家陷入孤立無援,卻也為他提供更開闊的創作空間。

朋友們一個個離他而去,嘈雜批評聲少了,他的世界逐漸變得安靜起來。

他沉下心來,與過往和解,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之中。

極致的孤獨讓他格外清醒,創作靈感不斷閃現。

最後,他的書越寫越好,人也越活越精神。

賈平凹終於明白:

群居需要一種平衡,妒忌而引發的誹謗、扼殺、羞辱、打擊和迫害,你若不再脫穎,你將平凡。

你若繼續走,走,終於使眾生無法超趕了,眾生就會向你歡呼崇拜,尊你是神聖。

很多時候,我們容易拋棄自己的主見甚至利益,去換取人群的歸屬感。

卻不知道,放棄了自我的跟風從眾,則會將我們推入更大的被動。

唯有敢于堅持內在的聲音,不害怕孤獨,才能跳出逆境,為自己贏得最終的尊重。

林清玄曾說:「在雪中清醒的孤獨,總比在人群熱鬧中寂寞與迷惑要好些。」

與其為了合群而平庸,不如在孤獨中潛心修行。

離開亂糟糟的干擾,斷掉低質量的人際關係,遠離無效社交。

在沒有噪音的世界,把目光向內聚焦,不斷深耕,你終將遇見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賈平凹《自在獨行》:人到了一定年紀,朋友越少,生活越好 - 天天要聞

3

朋友少了

干擾少,內心更從容了

經過世事浮沉,賈平凹看盡人性起伏,也看清世事複雜。

他不再注重外在的評價和眼光,也不會委屈自己來經營朋友圈子,而是以得失隨緣的心境,依循內心的聲音,做回真正的自己。

他在書中提到,為了遠離城市喧囂,他特地在城郊租了一處農舍,取名靜虛村,開啟半隱居生活。

賈平凹常與村民們拉拉家常,看他們日復一日地勞作,感受自然淳樸的民風。

大多數時間,他喜歡靜靜地發獃和思考,或把自己埋在文字里,享受寫作之樂。

他說:「寫作著,我是尊貴的,蓬勃的,可以祈禱天賜,真的得以神授,那文思如草在瘋長,鶯在閑飛。」

遠離人際繁雜瑣碎,賈平凹在文字中找到了命運的方向。

在文字大廈中,他讓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駐紮生根,自在生長。

寫累的時候,賈平凹走出靜墟村,來到黃土高原,或者在八百里秦川,感受自然風光。

奔波忙碌之外,他還喜歡收藏把玩奇石古董,陶冶心情。

偶爾得閑,賈平凹邀上三五好友,打牌消遣,飲酒聊天。

沒有複雜的社交,他享受到了囚鳥飛向天空般的自由,池魚復歸江河般的歡暢。

沉浸於文字中,賈平凹探索廣闊的世界,享受獨有的豐富與安靜。

在寫作上,他不斷深耕自己,拓寬能力邊界,最終斬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國內外文壇大獎。

他說:「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洒脫來自內心的安寧。」

人生不過三萬多天,日子只屬於自己的,與他人並無太多密切的關係。

不必再為了刻意維持關係而委屈自己,也不再把消耗的人請進生命里。

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內在空間越來越大,生命的彈性進一步提升。

在無人干擾的廣闊世界,以純粹而舒展的姿態,享受平凡日常。

用美好快樂填滿每一天,將自己變得強大而豐盈,這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活法。

在書的末尾,賈平凹感悟道: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里,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洒就瀟洒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每個人都用力地活著,都希望這一程熱鬧燦爛。

但無法改變的是,我們越來越老,朋友卻越來越少。

我們終要面對一個人的行程,在無人問津的路上踽踽獨行。

遺憾感嘆只會徒增傷感,不如收起失望的情緒,照顧好當下的心緒。

在漫漫人生孤旅中,試著享受一個人的寧靜美好,專註內在,為自己而活。

點個贊吧,當你懂得自洽自渡,哪怕這一生顛沛流離,無人相伴,你也能不憂不懼,獨行自在。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雙春閏年掃墓禁忌是真講究還是老黃曆?2025清明祭掃全解析 - 天天要聞

雙春閏年掃墓禁忌是真講究還是老黃曆?2025清明祭掃全解析

「雙春閏年不上墳,上墳禍事要臨門」——這句民間俗語,讓不少朋友對即將到來的2025年清明節掃墓產生了顧慮。雙春閏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2025年的清明節,咱們到底能不能安心去掃墓呢?別急,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給大家一個明明白白的答案。
11歲女孩突遭「黃體破裂」!媽媽透露一個細節:後果嚴重了 - 天天要聞

11歲女孩突遭「黃體破裂」!媽媽透露一個細節:後果嚴重了

小易(化名)媽媽怎麼也沒想通:女兒只是跳了200個繩,做了30個仰卧起坐,後果竟如此嚴重。11歲的小易今年上小學四年級,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運動打卡。幾天前,在即將完成「每日任務」時,小易突然感覺小腹一陣陣劇痛,得知情況的母親起初並沒
理解幼兒,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 - 天天要聞

理解幼兒,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

成年人往往只能觀察到幼兒的行為,卻不了解其背後的心理動機和行為邏輯。經常容易根據成人思維推斷,給幼兒的行為簡單粗暴地貼上各種道德標籤:哭鬧是任性,不肯分享是自私,依戀媽媽是軟弱……殊不知幼兒有獨特的大腦發育程度,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切對他們來說可能猶如驚濤駭浪。這一階段面對的人生挑戰遠比成人以為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