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度共情你的孩子

2025年03月21日14:13:04 育兒 1795

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有句話說:媽媽的崩潰,從「孩子一哭就投降」開始 。


「媽媽你現在就得陪我玩滑梯!」

「不行!我就要吃冰淇淋!」

「你不抱我,我就躺地上不走了!」


這些話是不是特別耳熟?


於是乎,上一秒還是一片「母慈子孝」的溫馨畫面,下一秒就變成了「雞飛狗跳」的暴躁現場。


父母,尤其是媽媽,似乎總在被孩子的哭聲、耍賴和「威脅」反覆碾壓。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真的太懂那種糾結了:


孩子一哭就心疼,恨不得立刻滿足他;

拒絕孩子後無比愧疚,總覺得自己太狠心;

明明累到想倒頭就睡,卻還要強撐陪玩哄睡……


作為媽媽,我們總想時刻共情孩子,可你知道嗎?有時候,「過度共情」,可能正在悄悄毀掉孩子的成長。

不要過度共情你的孩子 - 天天要聞


一、別讓「共情」變成縱容


孩子的邊界感,是父母畫出來的。


哥哥小時候,有一次睡前非要再看一集動畫片,因為時間太晚了,我果斷拒絕。


而後他哭得撕心裂肺:「壞媽媽!我討厭你!」


我是個「內心戲」超多的人,就孩子這一句話,讓瞬間又心痛又自責:


「和孩子這麼嚴厲至於嗎?」

「就這一次,看一集就看一集唄,下不為例吧……」

「本來就這麼晚了,這樣一弄,下去一個小時也睡不了覺,還擾民,我這幹啥呢?」


這時孩子爸很一本正經地來了一句:「太晚了,明天看」。沒想到小傢伙立馬不鬧了。


「小孩子就這樣,你讓他一回,他就會有第二回、第三回……」


孩子爸這句話倒是點醒了我。


孩子就是天生的「談判專家」,他們其實是會用眼淚試探你底線的。


你退一步,他就進三步:今天妥協多看一集動畫片,明天就能躺地上打滾要買玩具。


可以試試這樣做(3步立規矩)


1. 提前預告:「看完這集就要關電視了哦」(給孩子緩衝時間);

2. 溫柔堅持:哭鬧時抱住他說:「媽媽知道你很傷心,但規則不能變」;

3. 轉移注意力:關電視後立刻拿出繪本:「我們一起讀小熊的故事吧!」


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教練,不是保姆。 你畫清晰的線,他才能學會不越界。

不要過度共情你的孩子 - 天天要聞


二、孩子的情緒就像龍捲風


父母要做「定海神針」。


很多新手媽媽最容易踩這幾個坑:


孩子一哭就如臨大敵,

孩子發脾氣,媽媽就跟著焦慮,

總擔心「不滿足孩子會留下心理陰影」。


一開始我也是這樣,甚至為此還鬧過家庭矛盾,後來才知道:


3歲的孩子,眼淚來得快也去得快;

你越慌,他越覺得「哭鬧有用」;

你越穩,他越能學會「情緒自救」。


可以試試「情緒脫敏法」


孩子哭鬧時,先給自己10秒深呼吸(默念:這是他的課題,不是我的錯);


用陳述句回應:「你現在很生氣,因為媽媽沒答應你」(不評價、不說教);


給選擇權:「你可以哭一會兒,或者去房間冷靜下,媽媽等你」。


我家二寶就曾因為不讓玩手機,躺超市地上尖叫。我忍住尷尬,強壓怒火,平靜地站在旁邊說:「你準備好了就起來奧。」


沒想到,5分鐘後他自己爬起來說:「媽媽,我們回家吧。」


所以,孩子比我們想像中強大,父母的淡定,才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

不要過度共情你的孩子 - 天天要聞


三、放過自己,當媽不必「24小時待機」


之前看過很多育兒書,有些所謂的「專家」會告訴你:「好媽媽就要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一切。」


可如果孩子亂丟飯碗、抓你頭髮,你還得賠笑說:「寶貝真有創意」……


這不是育兒,是修仙


董宇輝說:「當你理解所有人的時候,註定你是不被人理解,因為你太會共情了」。


父母不是超人,所以也會疲憊、煩躁都。


如果硬裝「完美媽媽」,只會積攢怨氣, 以至於在某天突然爆發吼孩子:「我受夠你了!」


為了避免這些,我們可以這樣做:


直接表達感受:「你打媽媽,我很疼,現在不想和你玩」;


給自己「擺爛時間」:「媽媽需要休息20分鐘,你找爸爸/自己玩」;


偶爾「認慫」:「今天媽媽累了,我們點外賣吧!」


孩子不需要滿分媽媽, 一個真實快樂的你,比「教科書媽媽」珍貴100倍。

不要過度共情你的孩子 - 天天要聞


結語: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互相成全。


當媽12年,帶大兩個娃,我悟了:


育兒哪有什麼完美方案,不過是每天在「共情」和「堅持」之間找平衡。


孩子哭鬧時,你可以:


✅ 共情他的情緒,但不必滿足所有要求;

✅ 堅持你的底線,但不必自責「太冷酷」。


「父母是孩子的容器,但容器自己不能碎。」


從今天起, 做個「60分媽媽」——愛孩子,也疼自己, 講規則,也留溫柔。


願我們都能養出獨立的孩子,也找回快樂的自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 天天要聞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手足之情,是世間一份難得的珍貴緣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擁有。多少人內心渴望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卻始終無法體會到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倘若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了這份手足情,那就一定要懂得倍加珍惜!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 天天要聞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春秋,可我們卻常常在無謂的爭鬥中耗盡心力,在莫名的憤怒中迷失自我,在徒增的憂愁里蹉跎時光。其實,人生的至高智慧,便在於明了何事當爭,何事不必氣,何事無需愁。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今年的小暑落在7月7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小暑有四大特點,分別是閏月加持、恰逢「出梅時間」、出現「秋包伏」現象以及小暑節氣在晚上。這些特點不僅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 天天要聞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新手媽媽玲玲最近頭都大了:二寶滿月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帶,整天哼哼唧唧哭個不停,便已經是二胎寶媽,也不知道寶寶為啥哭。可是,你敢相信嗎?這種被無數媽媽恐懼的「二月鬧」恰恰是媽媽想要的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信號!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 天天要聞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路、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著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裡。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人活著,不要去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要去透支自己的信用,不要去透支自己的福報,而是要腳踏實地,知足常樂,做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透支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才能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