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姚明最近建議,未成年人息屏24小時。我們家積極響應,每周六帶娃去圖書館。去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建了157個兒童友好城市閱讀新空間,小區附近就有幾個。硬體沒話說:裝飾活潑溫馨,兒童桌椅舒適,書架高度放低,主題活動豐富。體驗幾次後,卻發現5個細節的友好度,還差那麼一點點。
一是開放曇花一現。家附近的一個閱讀空間,軟硬體都不錯,可開張沒幾個月就暫停了,說是「功能調整」,到現在還大門緊閉。
二是分類偏成人化。分為文學、語言、天文、地理、生物、化學、農業、衛生等類別,分別用一個英文字母表示。娃想找一本愛看的書,還要先學「成人密碼」。沒按年齡段分,也沒按立體書、漫畫書、洞洞書、童話書等孩子更感興趣的類型來分。
三是品種良莠不齊。書籍數量挺多,但經典兒童讀物和繪本比較欠缺。有孩子抓著《奧特曼》和《柯南》不肯撒手;我家娃挑了一本《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男孩》,這類「成功學雞湯書」,自然是從頭翻到尾,啥都沒記住。
四是服務態度堪憂。少數工作人員,大概是心情不好,看到孩子稍有點吵鬧,就白眼相對或高聲呵斥,讓我想起學生時代暴脾氣的教導主任。
五是活動時段尷尬。主辦方精心設計了一些兒童主題活動,但好幾次安排在下午三四點,參與率可想而知,不會是相關工作人員想早點下班吧?
從一米高度打造兒童友好閱讀空間,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很不容易。硬體達標是起點,軟體服務是關鍵。要真正和孩子們換位思考,既從「一米高度」看世界,也從「一米深度」想問題:比如新空間首先應物盡其用;可按年齡和興趣分區,找書更方便;多選經典讀物,多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微笑服務再多一些;活動時間更貼合孩子作息……
硬體夠「硬」,軟體夠「暖」,兒童會感覺更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