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曾說:
「人性的醜陋就是,在無權、無勢、善良的人身上挑毛病;在有權、有勢、缺德的人身上找優點!」
一語可謂針砭時弊!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
善良的人因無權無勢而被苛責,甚至被肆意踐踏;
而那些有權有勢者,即便德行有虧,卻總能被人追捧,甚至為其缺點開脫。
這便是人性的荒誕之處,欺軟怕硬,趨炎附勢。

1、人性本就捧高踩低,無人幫扶時何必抱怨
常言道:「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
人性本就如此,捧高踩低,世態炎涼,自古皆然。
風光時,門庭若市;落魄時,門可羅雀。
所以,無人幫扶時,何必抱怨?
這本就是世間常態,人心向利,趨炎附勢,不過是生存的本能。
你若強大,身邊自然不缺錦上添花之人;你若弱小,雪中送炭者寥寥無幾。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認清現實,自立自強。
風光時,莫要得意忘形,須知高處不勝寒;
低谷時,也不必自怨自艾,畢竟人情冷暖,本就是一場修行。
與其寄望於他人的援手,不如修鍊自身,成為自己的靠山。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你若強大,世界自會對你和顏悅色。
捧高踩低,不過是人性的一面鏡子,照見的不僅是世態,更是自己。
看清了,便釋然了;看透了,便從容了。

2、人性向來見不得身邊的人好,被針對時何必失落
古語云:「人心難測,世事無常。」
活在這世間,就必須要明白一件事——
不是所有人都能真心為你喝彩。
人性中真心讚佩、欣賞的一面不多,更多的反而是嫉妒、攀比、猜忌和偏見。
張愛玲才華橫溢,卻因身邊人的嫉妒與排擠,屢屢受挫。
即便如此,她依然堅持寫作,最終以獨特的文風征服了無數讀者。
有人問她:
「面對那些針對你的人,你如何自處?」
她淡然答道:
「人心如鏡,照見的不過是自己。何必為他人的狹隘而失落?」
人生最豁達的態度,就是看清人性,而後從容面對。
生命一半是理解,另一半是釋然。
有道是:「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面對他人的嫉妒與針對,心態決定了我們的選擇。
懂得看淡,是一種成熟的智慧;懂得釋懷,則是對人性複雜的接納與超越。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態度,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境。
人性複雜,見不得人好是常態。
當被針對時,與其失落,不如坦然。
如此,才能在紛擾中保持清醒,在釋懷中修鍊從容。

3、人性一直爭名奪利,遭逢背叛無需悲嘆
人生在世,爭名者,不如淡泊者。
追求名利的人並不少見,但能在名利場中保持清醒的人,卻更令人欽佩。
爭名奪利,或許是人之常情;但看透得失,卻是一種境界。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東晉時,王導與周顗本是至交好友,二人曾一同在朝為官,彼此扶持。
然而,後來周顗因嫉妒王導的權勢,暗中向皇帝進讒言,企圖陷害王導。
王導得知此事後,並未憤怒報復,反而淡然處之。
旁人問他為何不反擊,王導答道:
「人性本就如此,爭名逐利,難免有背叛。我若因此悲嘆,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
後來,周顗因自己的陰謀敗露而被貶,王導卻依然穩居高位,安然無恙。
爭名奪利,是人性之常;遭逢背叛,也無需悲嘆。
放下執念,才能解脫。
恰如古人云: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名利如浮雲,背叛如風過,唯有內心的平靜,才是真正的歸宿。
做人,不必因爭名而迷失,也不必因背叛而悲嘆。
看透人性,方能從容;放下執念,方能自在。

某位哲人說:
「人性的深淵,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複雜。」
人心的多面,往往在權力與道德的夾縫中顯露無遺。
我們不應將每個人都視為惡魔,但也不可對人性抱有過分的天真。
看透人性,從現實的邏輯去識人,方能在這紛繁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
點個推薦,願你我都能守住本心,明辨是非,既不欺軟,也不怕硬,活出真正的尊嚴與風骨。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