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初二回娘家那天,就知道堂姐的小姑子快要生寶寶了,婆婆的意思是要留在家裡照看女兒生孩子,直到出月子
如此一來,堂姐的兩個孩子因為沒有人照顧,就不能隨著一起去她工作的地方,只好留在家裡親媽帶一個、婆婆帶一個了
可印象當中,堂姐的兩個孩子都只認她一個人,誰靠近都哇哇大哭,全身上下都排斥地把人往外趕
得知孩子要留在家裡讓兩邊媽媽帶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那麼認人,能帶得了嗎
然而,當兩個孩子真正都留在家裡,外婆和奶奶都分配好帶哪個孩子後,卻發現了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孩子由誰帶就黏著誰,另一個人不論有多麼親、多麼想要靠近,都被防備之心排斥在外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孩子就是那樣,有娘在無事哭三場,只要媽媽在就不乖,現在我們不都是帶得好好的,不哭也不鬧,乖得很呢」
可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了呢?中國育兒百科是這樣解釋的:
當媽媽離開孩子不在身邊之後,家長往往會說孩子特別懂事乖巧,實際上這只是因為孩子對除媽媽之外的人信任程度有限,說白了,就是害怕,不敢輕易試探這些人的底線,孩子也不熟悉家人的脾氣性格,內心缺乏足夠的安全與信任感,自然而然就不敢釋放自己的天性,也就從感覺上給了別人一種「媽媽不在就乖巧好帶」的假象
很明顯,只要媽媽不在孩子就乖並不是合理的解釋,孩子只黏媽媽一個人、只鬧媽媽一個人背後的真相,也是因為孩子對媽媽天生的那份信任感
比如,以下幾個例子,就充分地體現了母子(女)情深的信任與美好:
01
媽媽身上的溫度
是安撫孩子情緒最好的安全感
經常聽到很多老人說:「你不在家裡,孩子乖得很,你一回來,立馬就不乖了」
然而,事實真相的背後,並不是因為孩子「乖了」,而是因為害怕不敢
有一個朋友,公婆都要上班掙錢,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只得她一個人照顧,像什麼時候可以上班這樣的願望只能默默藏在心底
可一個人帶孩子,總是有手忙腳亂還應接不暇的時候
特別是大女兒不小心從床上掉到地上,摔壞手臂那一次,大女兒整天需要照顧,還要定期去醫院複查,小女兒又才剛滿6個月,連站都站不穩、坐也坐不住
沒辦法,到了複查的前一天,朋友只好給婆婆打電話,拜託她來幫忙照顧小女兒一天
結果呢,小女兒剛被奶奶抱上手就哇哇大哭,本以為偷偷帶大女兒坐車去醫院,孩子哭一會兒就會好了
可奶奶到底是沒耐心,前後還不到十分鐘,就打電話讓朋友回去,然後帶著小寶她們一起去醫院
考慮到醫院會傳染,去醫院複查如果趕不上中午之前到,就要在醫院多等幾個小時才能複查,她就堅持讓奶奶再照顧一會兒就匆匆掛斷電話
結果呢,等複查結果出來再回到家都已經接近晚上了
而回家後看到小女兒的第一眼,孩子兩眼獃滯,她伸手抱抱,孩子不理會她,從奶奶懷裡抱走也沒什麼反應
直到靠在媽媽懷裡,似乎聞到媽媽身上的味道後才委屈地抽泣幾聲,聽到媽媽溫柔的聲音後也趴在肩膀上安穩地睡著了
對此,奶奶還說:「還是要媽媽,這孩子一整個下午哈欠連連,可是怎麼哄就是不肯睡覺,你一回來就趴在你身上睡著了,鼻子跟會聞一樣」
也是直到後來,婆婆離開之前的無意吐露才弄清楚
原來,自從朋友堅持帶大女兒去醫院複查掛斷電話後,小女兒一直哭哭啼啼、扭來扭去的排斥行為,導致奶奶心生煩躁,對著孩子吼了幾聲,而小傢伙也一整個下午就沒有再哭了
還記得蘭媽剛生大女兒的那天晚上,疼得睡不著覺,女兒躺在嬰兒床上也啼哭不止,初為人父的丈夫怎麼哄也不管用
直到把孩子抱到我懷裡,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孩子僅僅只是躺在我身邊就立馬不哭了,整個人睡得格外踏實,整個晚上也沒有扭動一下
這其實就是孩子跟媽媽之間,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只要稍稍靠近就能很好地安撫孩子的情緒
所以說,並不是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而是媽媽在,孩子才有安全感,才敢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這也是孩子最真實、最放鬆的模樣
02
媽媽對孩子的愛
是全天下誰都無法替代的存在
之前總是聽過來人說:「孩子為一個家庭帶來希望,也能為一個家庭帶來矛盾」,那時候還不能理解,直到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才能慢慢明白
記得沒有生小孩之前,我和公婆沒有住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並不影響,也很少出現溝通矛盾
可自從有了孩子之後,經常會因為一些觀念而產生分歧
說來慚愧,其中最典型的就莫過於「孩子跟誰親一些」的爭風吃醋了
記得有那麼一段時間,工作的原因出差一段時間,再次回家之後,大女兒就整天黏著我,我去哪裡,她就去哪裡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奶奶把飯端在桌子上,小女兒跑得快,第一個坐在我旁邊,大女兒跑得慢,就只能落坐在奶奶的旁邊
也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大女兒吃飯的時候噘著嘴,滿臉不開心,看到奶奶來了之後,立馬端著碗故意往一邊拉開距離
奶奶看到這一幕,氣得當場對她發脾氣,還訓斥說:「你怎麼不把碗拿到門外去吃,真是個白眼狼,你以為我願意跟你坐在一起吃飯嗎」
說完這句話,女兒眼睛通紅,整個人更加委屈了,抱著碗就把米飯往嘴裡扒,一口菜都沒吃
講真的,被自己孫女故意疏遠、和冷落,我能理解奶奶心中的煩悶和失落感,可正確三觀的家庭教育理應是理解、包容、還有不分親疏
就像生活當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打趣孩子的話:「你是喜歡爸爸、媽媽,還是喜歡爺爺、奶奶呀」
事實上,這些話就不應該出現在孩子的耳邊
爸爸媽媽也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罷,都是最愛孩子的親人,也應該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不管孩子親近誰、多愛誰,都是一個家庭里值得欣慰的事兒
特別是在帶孩子這件事上,誰都可以撒手不管,唯獨媽媽不行,因為責任,因為愛孩子,所有甘願放下一切去全心全意照顧孩子成長
還有一次,公交車上有個調皮的熊孩子觸動了滅火器開關,一時間車廂內煙氣瀰漫,不知情的情況下大家慌張地四處逃竄
其中,領頭的一個媽媽最為激動,看似柔弱的外表,卻硬生生地徒手把車門給掰出一條縫,然後把兒子塞出了車外
看到那一幕,我才明白了什麼是為母則剛,什麼是母愛,特別是那種為了孩子奮不顧身的舉動,真的很美很颯
而孩子,哪怕是依賴、親近媽媽,甚至最愛媽媽,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03
媽媽為什麼不離婚
那是因為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你明明過得那般不幸福,為什麼不離婚呢」
有一個媽媽給出的回答是:「因為我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也只有孩子才能讓我心甘情願地被拴住自由」
確實如此,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
認識一位媽媽,年輕的時候比較任性,結了兩次婚,每一次都因為一些小矛盾而吵著鬧著離婚:
第一段婚姻里的大兒子,自從父母離婚後就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為奶奶跟媽媽關係不合,再加上離婚時鬧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奶奶就時常在孩子面前灌輸:「你媽媽是個壞女人,嫌棄家裡窮,嫌棄你是個累贅,就把你拋棄了」
於是,在「拋棄」、和「不被愛」的負面能量熏陶下,孩子是帶著仇恨和不甘長大的
為了出人頭地、為了自己不被小看,一天打好幾份工,好幾次都累得虛脫被送往醫院治療
再後來,即便是日子好過了,他也心有不甘,多方面打聽媽媽的位置,只為了找上門問一句「你為什麼拋棄我,為什麼不要我」
於是,當兒子找上門質問那一刻,媽媽除了詫異,更多的還是震驚
再看看兒子身上那不符合年齡的成熟與疲憊,身為媽媽滿臉心疼,心裏面對孩子也是滿滿的愧疚和痛苦
特別是面對兒子的質問聲,她更是羞愧地低下頭解釋說:「我不是拋棄你,而是擔心給不了你更好的生活,我以為,你在奶奶家,至少有奶奶疼,有家人照顧著,跟著我只會流浪,居無定所,也過不上好日子」
可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山珍海味都比不上有媽媽愛、有媽媽疼的完整之家
一個完整的家庭,有爸爸的責任感,還有媽媽的陪伴,那才是能養出陽光自信、幸福燦爛孩子的成長基地
還有一位媽媽,也是經歷了兩段婚姻的波折之後,前面兩段婚姻所生的兒子帶不走,她只好把所有的母愛都寄托在第三段婚姻所生的女兒身上
為了女兒的成長,她每天起早貪黑地準備精緻營養餐,為家人也做到耐心極致
可惜的是賢妻良母遇到的卻是一個大男子主義思想的丈夫,每天對她非打即罵,但凡有一件事沒做好,那第二天都能傳到十里八村都知曉
用媽媽的話來說:「如果不是為了女兒,早都離開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家庭了」
有人也曾問過她:「那為什麼不離婚,離婚之後孩子你自己帶著,只是一個人會辛苦些,但同樣也能給孩子好的生活呀」
媽媽卻回答說「孩子需要的不是好的生活,而是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哪怕對我如何不好,但他始終是我女兒的爸爸,對女兒的愛也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
所以說,媽媽這個角色真的很偉大,也擔當得起孩子全部的愛,更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
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也為了一個家庭生活得更和諧美滿,建議每個人都足夠尊重家裡面的當家主母,媽媽幸福了,整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也會跟著提升
那麼,關於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的相關育兒知識,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