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木棉
今天是除夕,過年了!
每到春節,「年味兒」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都會很高,關於「年味兒」變淡的討論也由來已久。但又有誰仔細想過,「年味兒」究竟是個什麼味兒?
曾經,過年意味著穿新衣、吃美食,這些物質上的滿足是人們辛苦一年後的盼頭。大雜院里鄰居見面的一句「過年好」;不時響起的鞭炮聲、衚衕里充斥的煙火味;全家人忙前忙後張羅的團圓飯;媽媽忙前忙後包的那一頓除夕餃子;家門口貼的那副紅紅的春聯和大大的福字;擺在桌上招待客人,孩子不時偷偷拿一塊的糖果蜜餞……這些兒時的畫面,都是我們記憶中的「年味兒」。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過年的種種習俗,不僅在文化層面上愉悅著我們,而且在物質層面上「滋潤」著我們,曾經的「年」承載著我們太多對於生活的美好願望和期待。
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的變遷,曾經過年才能穿上的新衣服,可以網上隨時下單了;以前盼著能「解解饞」的新年美食,早就吃膩了;有了各種社交媒體,一筆一划、斟字酌句的新春賀卡少了;有了視頻直播、朋友圈,挨家挨戶拜年也可以省了……曾經承載著「年味兒」的種種生活改變了,以前過年的日子現在每天都在過。
而且,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和高強度的工作,往往讓人們疲憊不堪,對生活的感知力逐漸鈍化。過年時少了那份對物質的渴望與珍惜,也缺失了曾經因物質滿足而帶來的純粹快樂——於是乎,人們自然覺得如今的「年味兒」越來越淡。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年味兒」只限於這些物質享受,那太糟蹋「年味兒」這個詞兒了,也太糟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年文化了。
套用一句曾經的流行語,「年味兒一直在那裡,不增不減」。只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所經歷的「年味兒」不同罷了。當我們在春運大軍中拎著大包小包千辛萬苦地回到家,打開門看到一桌團圓飯和父母期盼關切的笑容時;當我們和親戚們圍坐一起,忍耐一句句「結婚了嗎」「工作順利嗎」聽似厭煩,卻充滿關心的問候時;當我們窩在家中、賴在床上,聽著一年未見的父母抱怨「四體不勤」時——這何嘗不是「年味兒」呢?
而在當代年輕人眼中,春節不再僅僅是家人團圓、訪親探友,也可以是去博物館感受歷史的厚重,旅遊中領略異域的風情,網路拜年傳遞遙遠的祝福……這些「新年俗」的湧現,雖然形式各異,但內核卻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與嚮往——這何嘗不是「年味兒」呢?
過年,其實過的是一種歸屬感,這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
「年味兒」並沒有消失,真的「年味兒」,在國人的基因中,在我們民族的血液里。只要我們重新找回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友情的珍惜、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年味兒」依然會在每一個春節回歸,溫暖我們的心靈,成為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精神棲息的家園,讓我們在傳承與創新中,迎接一個又一個充滿希望與溫情的新年。
在第一個「非遺版」春節到來之際,我們不妨放下「年味兒」是濃是淡的糾結,來盡情體味「年」的文化魅力,享受「年」帶給我們的歡樂與幸福!
來源: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