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穀媽~
前段時間在看《依戀三部曲》中第三卷《喪失》,後來一想,算了吧,大過年的,看點喜慶的。
只是沒想到,人有旦夕禍福。生老病死每天都會上演,它不會管你日子合不合適。
得知大s突然離世,布穀媽真的挺吃驚的。畢竟對於明星來說,她這個年紀,實在太年輕了。
而且,她的兩個孩子還小,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孩子,大概是最難割捨的吧?
曾在網上看到過很多孩子與父母永遠分離的事情,布穀媽就一直思考一個問題:「至親離世,要不要告訴孩子?要怎麼說才合適?」
尤其是當孩子還小時,若他問:「媽媽呢?」
該怎麼回答,才是最大的保護?
一:依戀關係的斷裂
孩子天然地,從小就會對媽媽有更深的感情,建立更強烈的依戀關係。
媽媽的存在,就像一座燈塔,能給他們帶來安穩。
但是,如果這座「燈塔」突然永久地離開了,他會經歷以下4個階段:
①震驚與否認:你一定是騙我的
小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覺得媽媽只是暫時不見了,會問:「媽媽去哪裡了?」「媽媽什麼時候回來?」
年紀稍大的孩子,雖然聽得懂「媽媽不在了」,但心裡還是會拒絕接受。
他們可能會說:「不可能的!你騙我!媽媽不會不要我的!」
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還沒辦法消化「死亡」這個概念。他們會用「媽媽還在」的想法來安慰自己,讓自己不那麼害怕和難過。
②焦慮與尋找:總覺得媽媽會回來
接著,孩子會開始四處找媽媽。
尤其是小一點的孩子,甚至會在家裡每個房間、衣櫃後面、陽台上到處翻。
有的孩子晚上會醒來,哭著問:「媽媽呢?」有的孩子一聽到家裡門響了,就會跑過去看,希望是媽媽回來了。
他們會把希望寄托在某個細節上。
比如媽媽最喜歡的衣服還在,媽媽的香水味道還在,他們覺得媽媽還會回來。
這種尋找,其實是孩子內心深處不願意接受「媽媽離開」的事實。
③憤怒與抗拒:對媽媽「離開」感到生氣
有些孩子會開始發脾氣,變得特別容易哭鬧、摔東西,甚至對家裡的人大吼大叫:「你們為什麼不把媽媽找回來?」
他們可能會覺得,是家裡的人讓媽媽離開了,或者是某個人的錯,才導致媽媽再也回不來了。
甚至有的孩子,會變得不願意上學、不願意和別人講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或者用一些「叛逆」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他們生氣的不是媽媽,而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媽媽說沒就沒了?
④悲傷與抑鬱:真正意識到,媽媽不會回來了
當孩子慢慢接受「媽媽真的不會再回來」的時候,他們會進入一個深度悲傷的階段。
有的孩子變得不愛說話,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總是無精打採的。
有的孩子會出現「退行行為」。
比如本來已經不尿床的孩子,又開始尿床;已經學會自己睡覺的孩子,突然變得害怕一個人睡,黏著家人不放。
還有些孩子,甚至會在睡覺前偷偷哭泣,或者常常一個人發獃,整個人像是「變了一個樣」。
二:要不要告訴孩子
媽媽突然離世,孩子還小,要不要告訴他?
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別告訴他,孩子太小,聽不懂。」
有些家長會用各種理由「編故事」:
「媽媽去外地出差了,暫時不會回來。」
「媽媽生病了,要在醫院住很久。」
「媽媽只是睡著了。」
這麼說,好像能讓孩子不那麼傷心,保護他不受傷害。
但其實,撒謊,並不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媽媽的離開,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被困在「等待」中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未完成的哀悼」。
什麼意思呢?
如果孩子一直在等媽媽回家,他的心裡,就不會真正接受「媽媽不在了」這個事實。
當他面對其他事情時,比如老師批評他、朋友和他吵架,他可能會下意識地想:「沒關係,等媽媽回來了,我就告訴媽媽。」
他會把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開心,都寄托在這個「等待」上。
但這個等待,是沒有盡頭的。
這就像一個孩子,明明受傷了,卻一直不肯拆開傷口看看。時間久了,傷口不但不會癒合,反而會變得更嚴重。
很多人小時候失去親人,長大後回憶起來,會說:
「小時候,沒人告訴我發生了什麼,我也不敢問。只是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媽媽好像真的不會回來了……」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人,在黑暗的房間里,一直等著某扇門打開,可是這扇門,永遠不會打開了。
他就會被困在等待中,可能一生都走不出來。
●孩子會責怪自己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他們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如果孩子得不到正確的信息,他會胡亂猜測。
比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我做錯了,媽媽才走的?」
所以,當媽媽突然不見了,有些孩子會下意識地覺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媽媽才不要我了?
曾經有個孩子,他媽媽因為生病去世,家人不敢告訴他,騙他說:「媽媽去治病了,很快就會回來。」
結果,這個孩子每天晚上都抱著媽媽的照片偷偷哭,他悄悄對照片說:「媽媽,我以後一定聽話,你快回來吧。」
他以為,是自己以前不乖,所以媽媽才生病,所以媽媽才不要他了。
如果一開始,家人就告訴他:「媽媽生病了,她再也不能回來了,但她一直愛著你。」
孩子雖然會難過,但至少不會讓這份愧疚,變成他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三:如何告訴孩子真相?
當孩子的至親離世,我們不要瞞著他,也不要遮遮掩掩。
因為孩子的觀察能力非常強,他能從大人的言語、神情、行為中,看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與其帶給孩子二次傷害,不如直接坦白告訴他事實。
但如何說,才是最好的保護呢?
遵循4個原則。
①說實話,但不要嚇到孩子
告訴孩子真相,但不要用「死」這個字眼嚇到他,而是換一種溫柔的說法,讓他聽懂,又不害怕。
比如:
●3-5歲的孩子,可以這樣說:
「媽媽生病了,她的身體再也不能動了,所以她不能回來了。」
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太理解「死亡」這個概念。
所以不用解釋太複雜,只要讓他知道,媽媽不會再回來了就夠了。
●6-10歲的孩子,可以這樣說:
「媽媽得了很嚴重的病,醫生沒有辦法治好,所以她離開了。雖然她不在身邊了,但她的愛一直都在。」
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稍微詳細一點,讓他知道媽媽是因為什麼離開的。
但不管多大的孩子,都不要用「媽媽睡著了」這種說法。
因為孩子會誤以為「睡覺=死亡」,以後晚上睡覺都會害怕,擔心自己睡著了,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②允許孩子哭,不要逼他「堅強」
媽媽突然不在了,孩子哭天喊地、大聲嚎啕,這很正常。
可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哭,就著急安慰:「別哭了,媽媽也不希望你傷心。」
其實,孩子哭,並不是壞事。哭,是他們發泄情緒的方式。
如果他們哭不出來,把所有的悲傷都憋在心裡,反而容易抑鬱,長大後也容易情緒壓抑。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讓他忍住,而是告訴他:「沒關係,你想哭就哭吧。」
可以抱抱他,輕輕拍著他的背,讓他知道,不管他多難過,家人都會陪著他。
如果孩子不哭,反而表現得特別安靜,那更要注意了。
因為這種孩子,往往是把所有的痛苦都壓在心裡,不敢表達出來。
這個時候,可以溫柔地問他:
「媽媽走了,你是不是很難過?」
「你可以跟我說說,心裡在想什麼嗎?」
只要孩子能把自己的悲傷說出來,哪怕是哭著說,都是好事。
③讓孩子知道,他依然被愛包圍
孩子最害怕的,不是媽媽的離開,而是「媽媽走了,我是不是就沒人要了?」
所以,媽媽離世後,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他不是孤單的,爸爸、爺爺奶奶、親戚,都會像媽媽一樣愛他。
怎麼做?
✔ 保持家裡的「規律感」
孩子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生活的穩定性。
媽媽不在了,但每天吃飯、上學、玩耍的時間,還是和以前一樣,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的世界沒有徹底亂掉。
✔ 增加陪伴和親密感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個睡前故事,摸摸他的頭,讓他感受到溫暖。
白天多和他說話,多陪他玩,讓他知道,雖然媽媽不在了,但還有很多人愛他。
✔ 讓孩子「留住」媽媽的記憶
可以找一張媽媽的照片,放在孩子房間里,讓孩子知道,媽媽的愛一直都在。
也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想媽媽了,就可以看看照片,和媽媽說說話。」
媽媽的身體雖然不在了,但她的愛,永遠不會離開。
④讓孩子明白,不是他的錯
很多孩子,尤其是3-7歲的孩子,會有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
他們總覺得,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因為自己。
「是不是因為我不聽話,媽媽才不要我了?」
「是不是我昨天惹媽媽生氣了,所以她才走了?」
「如果我再乖一點,媽媽會不會就不會離開?」
這些想法,孩子不會說出來,但他們會一直藏在心裡,變成一種深深的自責。
所以,爸爸或者家人一定要告訴孩子:
「媽媽的離開,和你沒有關係。」
「媽媽很愛你,她離開,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她生病了。」
「媽媽希望你能好好生活,開開心心地長大。」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很複雜的安慰,而只是需要聽到:「這不是你的錯。」
至親離開,孩子一定會傷心、會難過。
但比起騙他、糊弄他,我們能做的,就是陪著他、溫柔地告訴他真相,讓他知道,他的世界沒有崩塌,他依然是被愛的。
告訴孩子,「媽媽的愛一直在」,她變成了回憶,變成了溫暖,變成了我們心裡最深的牽掛。
願她的兩個孩子,能早日從陰影中走出來,擁抱未來的生活。
也願天下的孩子,不會經歷與至親的分離!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穀媽媽,讀書、帶娃、寫作,關注我,育兒路上撿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