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2025年07月05日04:33:03 育兒 1213

燕窩風波

"劉月華,你婆婆把娘家送來的燕窩拿了一半給你小姑子了!"產後第三天,我舍友張麗芬來看我,神秘兮兮地在我耳邊低語。

她手裡還提著單位工會發的慰問品——一盒奶粉和兩罐蜜桔罐頭,是八十年代初我們這種國營企業職工生孩子的標準福利。

那語氣,就跟當年廠里誰家分了樓房似的,又是驚訝又是憤憤不平。

我抬眼看了看床頭柜上的燕窩盒,確實比昨天瘦了一圈,心裡咯噔一下,但臉上卻強擠出一絲笑容:"可能是我婆婆怕浪費吧,那玩意兒娘家人託了關係才買到的。"

麗芬一臉不信,她認識我十多年,我心裡那點小九九瞞不過她。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對門不如伙房。"麗芬放低聲音,"你看看你現在這樣子,生完孩子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這燕窩本來就是給你補身子的,就這麼被人半路劫了,你還幫著說話?"

我躺在床上,蓋著印著大紅喜字的被子——這還是去年結婚時從娘家陪嫁來的。

剛生完孩子的身體又酸又痛,我實在沒力氣跟麗芬多解釋。

我叫劉月華,今年二十七歲,在市紡織廠當計件工人。

丈夫王建國是縣機械廠的技術員,比我大兩歲,戴著深度近視眼鏡,高高瘦瘦的,是那種不起眼但踏實可靠的男人。

我們是通過單位聯誼認識的,那是一九八一年的春天,兩家廠聯辦了一場"五一"文藝匯演,他拉手風琴,我領舞。

他拉得不怎麼樣,我跳得也馬馬虎虎,但就這麼一來二去,看對了眼。

戀愛一年後,在兩家領導的見證下,我們領了結婚證,辦了一場簡樸的婚禮。

婆婆李桂芝今年五十齣頭,是街道辦的退休幹部,一張方臉,說話做事雷厲風行,頗有些大姐大的氣勢。

小姑子王麗娟在市百貨商店當售貨員,比我小三歲,婚後住在離我們家不遠的新建小區,丈夫是郵電局的,家境比我們好。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結婚那天,婆婆喜氣洋洋地張羅著,嘴上說著"好媳婦"、"好福氣"的話,還特意從供銷社買了兩斤糖果,讓我帶回娘家給小侄子小侄女們嘗嘗喜糖。

那時候,我瞧著這個婆婆挺順眼的,心想婚後日子應該不錯。

可自懷孕後,事情漸漸有了變化。

最明顯的是,婆婆眼中那種熱切的光芒漸漸黯淡。

特別是我去醫院檢查,大夫說懷的是女孩後,她話也少了,看我的眼神里多了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失望。

"這年頭兒子女兒都一樣,國家政策鼓勵少生,優生,你看連牆上標語都貼了多少'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咱家就這一個,男女都一樣疼。"丈夫看出了我的不安,連忙安慰我。

可我還是能感覺到,那種微妙的、只有女人才能察覺到的情緒變化。

坐月子這段日子,婆婆表面上照顧我,卻總是心不在焉,經常做的飯要麼太咸要麼太淡,端來的雞湯也是清湯寡水的,沒有一點油星子。

最讓我心寒的是,她連看我女兒的次數都不如看鄰居家的小孫子多。

"沒事,月華,老一輩的人思想就這樣,慢慢會好的。"丈夫還是那副老好人的樣子,試圖安撫我。

這個"月華"是他對我的私下稱呼,用的是繁體字,說是取自唐詩"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顯得文縐縐的。

娘家媽知道我坐月子的情況後,心疼得不行,託人從鄉下帶來兩筐土雞蛋和一盒珍貴的燕窩,叮囑我好好補養。

"這燕窩是你表哥從廣州帶回來的,聽說營養可好了,你每天取一小撮煮著喝,對身體恢復有好處。"娘家媽一邊說,一邊偷偷給我塞了二十塊錢。

"娘,我不缺錢,你留著自己用吧。"我推辭著,但最終還是收下了,這是母女之間的心意。

燕窩放在床頭柜上,我每日喝一小份,的確感覺氣色好了一些。

麗芬走後,我沒精打采地給孩子餵了奶,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是個什麼滋味。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那天下午,我迷迷糊糊地睡著了,被孩子的哭聲驚醒時,發現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婆婆以為我還睡著,輕手輕腳地進來拿走燕窩盒。

我半睜著眼,看她動作嫻熟,像是已非第一次。

"啪嗒"一聲,婆婆出門忘關房門,我聽見她在電話里對小姑說:"麗娟啊,你嫂子娘家送的燕窩,我給你留了一半。你晚上來拿,別讓你哥知道。"

我躺在床上,心像針扎一樣痛。

不是心疼那燕窩,而是心疼我和孩子在這個家裡的分量。

"七分家,三分人",我嫁進王家一年多,到底還是個外人。

眼淚不爭氣地流下來,我趕緊用被角擦掉。

我想起了結婚前爹的話:"閨女,嫁人就是嫁個好人家,婆家把你當自家人,你才能過得舒坦。"

可現在,我怎麼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呢?

窗外,風吹動樹葉,沙沙作響,就像我此刻不安的心。

晚上,丈夫回來看我和孩子後,我把事情告訴了他。

他臉色霎時變得蒼白,手裡的搪瓷缸差點掉到地上。

"月華,我媽她..."建國欲言又止,喉結上下滾動,左右為難的樣子讓我心更涼了。

"算了,可能是我多心了。"我別過臉,不想讓他看到我的失望。

"不是,我..."他搓著手,欲言又止,"媽她可能是想給麗娟補補身子,她上個月感冒了一場,一直沒好利索。"

"哦,這樣啊。"我機械地應著,心卻沉到了谷底。

這個男人,終究是向著自己的母親和妹妹的。

飯菜的香味從廚房飄來,今天的菜明顯比往常豐盛,我猜是小姑要來的緣故。

果然,不一會兒門鈴響了,小姑子王麗娟風風火火地進來,手裡提著一個精緻的蛋糕盒。

"嫂子,聽說你生了個大胖閨女,我來看看我的小侄女!"她笑嘻嘻地說,聲音故意提高了八度。

我勉強笑笑,把孩子遞給她看。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麗娟抱著孩子逗了幾下,就放回了床上:"哎呀,這孩子長得真像王家人,特別是眼睛,跟我爸年輕時一模一樣!"

這話聽著刺耳,難道不像我嗎?我默默腹誹。

婆婆在一旁笑得合不攏嘴,顯然很受用這句馬屁。

吃晚飯時,麗娟坐在餐桌旁,和婆婆有說有笑,我則被安排在床上"靜養"。

透過半開的門縫,我看到婆婆偷偷把一個紙包塞給麗娟,麗娟趕緊藏進挎包里。

我知道,那是我的燕窩。

淚水又一次湧上眼眶,我趕緊閉上眼,不想讓任何人發現我的脆弱。

就在這時,大門突然被推開,公公王德才從老家趕來了。

他是個退休教師,身材瘦削,性格溫和卻剛正,是我在這個家裡唯一覺得親切的人。

"喲,熱鬧啊!"公公面露喜色,把手裡的布袋放在桌上,裡面是自家種的新鮮蔬菜。

"爸,你怎麼來了?也不提前說一聲。"婆婆有些慌亂,連忙起身給公公盛飯。

"我這不是惦記著月華和孩子嗎?"公公笑呵呵地說,拄著拐杖朝我走來,"來,讓我看看我的小孫女。"

看到公公慈祥的目光,我心裡的委屈一下子涌了上來,眼淚止不住地流。

"這是怎麼了?"公公關切地問,拍了拍我的手背。

"沒,沒什麼,就是有點想家。"我抹了抹眼淚,勉強笑道。

公公點點頭,似乎明白了什麼,又似乎什麼都不明白。

小姑子麗娟吃完飯就匆匆告辭了,臨走前還故作關切地說:"嫂子好好休息,有什麼需要儘管說。"

我苦笑不已,她拿走了我的燕窩,卻裝作一副關心我的樣子。

不知怎的,公公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晚飯後把婆婆叫到小房間。

我躺在床上,豎起耳朵,聽見公公沉穩而嚴肅的聲音:"桂芝,你這是做什麼?月華生了咱孫女,正是需要調養的時候。當年咱結婚時,你爸不也是把家裡最好的東西給了咱們?你忘了?"

"可是..."婆婆的聲音有些發抖。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沒什麼可是。"公公打斷她,"我今天路過你妹妹家,她告訴我說你給麗娟送了月華娘家的補品。這事情辦得不對。"

"我就是心疼麗娟,她身子弱..."婆婆小聲辯解。

"麗娟身子弱,月華生完孩子就不虛弱了?"公公的聲音提高了,"你要記住,女兒也是孩子。月華是咱兒媳,也是別人家的閨女。你現在對她怎樣,麗娟婆家也會怎樣對麗娟。"

"可是,麗娟是我女兒啊..."婆婆還在嘴硬。

"那月華就不是我們的女兒了?"公公的聲音有些發顫,"你這是什麼想法?難道非要親生的才算是自家人?這麼多年了,你的老思想怎麼還改不了?"

房間里安靜了一會兒,我聽見婆婆好像在抹眼淚。

"桂芝,你別忘了,當年你生麗娟難產,是月華她媽千里迢迢送來的那副老中醫的方子救了你們娘倆。你現在倒好,恩將仇報?"

我一驚,這事我還真不知道。

"我...我不是那個意思..."婆婆的聲音裡帶著一絲愧疚。

"行了,明天你自己好好想想怎麼補救。對了,明天我去買些人蔘回來,給月華補補身子。"公公的聲音緩和了些。

我在床上翻來覆去,思緒萬千。

原來世界上還是有公道的,還是有人站在我這邊的。

第二天一早,我起床給孩子餵奶時,發現床頭柜上的燕窩盒又回來了,而且盒子里的燕窩比原來更多了一些。

不一會兒,婆婆端著一碗冒著熱氣的雞湯走了進來。

這雞湯和往常不同,油亮油亮的,漂著幾片枸杞和紅棗。

婆婆站在我床前,眼圈紅紅的,像是一夜沒睡好:"月華,這是我給你燉的老母雞湯,你趁熱喝了。"

我愣了一下,不知該如何反應。

婆婆把雞湯放在床頭柜上,又把燕窩盒往我面前推了推:"這燕窩...我昨天糊塗了,拿了一些給麗娟。今天早上我讓她送回來了,還額外添了一些,是她自己買的。"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她坐在床邊,神情複雜地看著熟睡中的孩子:"小囡長得真像你,眉眼間有你那股靈氣。"

"囡"是我們那兒對女孩子的昵稱,婆婆居然用了這個詞,這倒是頭一次。

"我...我是老了腦筋不開竅。小時候家裡窮,七個兄弟姐妹,總覺得該把好東西留給自家人。"婆婆語氣中帶著懺悔,"其實,你也是自家人,我不該這樣區別對待。"

她握住我的手,手掌粗糙而溫暖:"當年你媽確實幫了我大忙,要不是那副藥方,麗娟和我都懸了。我這人就是記性不好,總想著女兒,忘了兒媳婦也是女兒,還是剛生了孩子需要照顧的女兒。"

我不知該說什麼,只能點點頭。

"以後你有什麼需要,就直說。燕窩我每天給你準備好,你安心養身子就是。"婆婆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紅色的小布包,"這是我娘當年給我的,說是辟邪的。現在我給你和小囡,保佑你們母女平安。"

那一刻,我看到了婆婆眼中的真誠和愧疚。

心中的堅冰開始融化,我明白,人心都是肉長的,只是有時候被陳舊觀念蒙了眼。

"媽,您別這樣說。我知道您疼麗娟,她是您身上掉下來的肉。"我試著理解她,"我只是有點想不通,可能是產後情緒不穩定。"

婆婆搖搖頭:"不,是我錯了。老一輩總有些封建思想,覺得養兒防老,重男輕女。但你看現在國家政策多好,養老有保障,女兒和兒子一樣親。你家的小囡將來也一定出息。"

她說這話時,眼神里有了些溫度。

當天中午,麗娟又來了,這次手裡提著兩袋水果和一盒高檔點心。

"嫂子,昨天是我不對,不該拿你的東西。"麗娟難得地放低了姿態,"這是我賠給你的,你別生氣。"

我笑了笑:"一家人,說這些幹什麼。"

麗娟鬆了口氣,又回到了往常的活潑勁兒:"那就好!對了,嫂子,你看我給小侄女買的小鞋子,可愛吧?"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她從包里掏出一雙粉色的小繡花鞋,做工精細,一看就不便宜。

我心裡一暖,接過鞋子:"謝謝你,麗娟。"

"嘻嘻,我可是當姑姑的人了,總得表示表示。"麗娟笑嘻嘻地說,順手抱起了孩子,"來,讓姑姑抱抱。"

這次,她抱孩子的姿勢熟練多了,眼神也柔和了許多。

晚上,丈夫回來後,聽說了這些變化,眼鏡片後的眼睛閃爍著欣慰的光芒。

"月華,我就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握著我的手,信心滿滿地說。

我點點頭,心裡卻在想:這一切,恐怕是公公的功勞。

第三天,公公果然買回了人蔘,親自下廚給我煲了參雞湯。

婆婆在一旁打下手,難得地沒有爭搶著要自己來做。

"月華,你多喝點,這人蔘是上等的。"公公慈愛地看著我,"建國的奶奶生孩子時就靠這個補身子,把建國他爸養得白白胖胖的。"

我感動地點點頭,小口小口地喝著湯,心裡暖融融的。

後來的日子,婆婆像變了個人,精心照料我和孩子。

每天早上,她都會用燉盅給我準備一小碗燕窩,說是加了冰糖和枸杞,更滋補。

小姑子麗娟也常來幫忙,有時甚至主動提出帶孩子,讓我能睡個安穩覺。

家裡的氣氛漸漸融洽起來,連一向沉默寡言的丈夫也變得開朗了許多。

一個月後,我出了月子,公公要回老家了。

臨走前,他拉著我的手,意味深長地說:"月華啊,家和萬事興。有什麼事,多商量,多理解。桂芝這人直性子,但心不壞,你多擔待。"

我點點頭,心裡明白,這是公公在告訴我,要學會包容。

送走公公後,婆婆請我和丈夫坐下,神色嚴肅地說:"月華,這段時間我想了很多。以前對你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你別往心裡去。以後這個家,你就是當家人,我只給你們打打下手。"

我沒想到婆婆會說出這樣的話,一時不知如何回應。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媽,您說啥呢,您才是這個家的主心骨。"我趕緊說。

婆婆擺擺手:"我這人就是固執,思想老套。你別看我在街道幹了一輩子,骨子裡還是農村那套。但我現在明白了,時代不同了,女孩也能當頂樑柱。你看隔壁李家的閨女,還是什麼工程師呢,比她哥強多了。"

丈夫在一旁點頭附和:"媽說得對,現在國家提倡男女平等,女兒和兒子都一樣。"

婆婆嘆了口氣:"唉,我小時候家裡窮,爹媽總覺得閨女是賠錢貨,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我從小就受這種思想影響,總覺得要把最好的留給自己人。忘了媳婦也是自己人,孫女也是自己的血脈。"

她說著,眼圈紅了:"月華,你大人不記小人過,別記恨婆婆。"

看著婆婆真誠的眼神,我鼻子一酸,上前抱住了她:"媽,我不記恨,真的不記恨。我知道您疼愛麗娟,這是天性,我理解。"

一旁的丈夫也濕了眼眶,他很少見到母親這麼柔軟的一面。

從那以後,我們家的生活真的變了樣。

婆婆不再對小姑特別偏愛,對我和孩子的態度也越來越親近。

有一次,她甚至當著街坊鄰居的面,驕傲地說:"看我們家小囡多漂亮,長大了肯定是個才女,比她爸還出息!"

這話讓我心裡美滋滋的,感覺自己和孩子終於被真正接納了。

小姑麗娟也變得懂事了許多,常常帶著她的小侄女到處炫耀,說自家的娃兒長得最俊。

有時候,生活中的矛盾不是非要針鋒相對,而是需要理解和包容。

兩代人之間的思想差異,需要時間去磨合,去接納。

燕窩風波過後,我們一家人的心倒是比從前更近了。

前幾天,當我收到廠里通知說要提拔我做小組長時,婆婆比我還高興,逢人就誇:"看我兒媳多能幹,當了幹部了!"

聽著她驕傲的語氣,我知道,她是真心把我當成了自家人。

我坐月子娘家送來土雞蛋和燕窩,婆婆不照顧,還偷拿一半給小姑子 - 天天要聞

有人說,婆媳關係是世界上最難處的關係之一。

也許吧,但只要雙方都願意敞開心扉,多一些理解和尊重,這種關係也能變得溫暖而美好。

就像那盒燕窩,雖然曾經差點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但最終卻成了我們重新認識彼此的契機。

如今,每當我看到床頭柜上那個紅色的小布包,就會想起這段經歷,想起人心本善,只是有時需要一些提醒,需要一些勇氣去打破隔閡。

而這,大概就是家人的意義吧。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人好命,天註定!以下四種人才是厚福之人,別不信! - 天天要聞

人好命,天註定!以下四種人才是厚福之人,別不信!

然而,命雖由天定,運卻可自掌。現實不斷提醒我們,「命由天定,運在人為!」命運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是自己航船的舵手,修行與積累,才是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以下四種人,即便起點平凡,也必能修得厚福,成為命運的寵兒!
孩子長大後還黏媽?這4個秘密,讓媽媽成為孩子永遠的安全基地 - 天天要聞

孩子長大後還黏媽?這4個秘密,讓媽媽成為孩子永遠的安全基地

兒子發信息過來:媽,要不要打個電話?隨即他就打電話來問:媽,我不是跟你說過了我晚上有空嗎,你什麼時候想找我都可以打電話給我的。一次沒打過電話的我……我都不好意思說:有啥好聊的?我也是明白了我去外地讀書的時候給我媽打電話時她說的話:都不到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