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是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參考信息來源,請知悉。
中國人一向信奉「龍生龍,鳳生鳳」,好像只要父母優秀,生下來的孩子自然就是優秀的,但現實卻往往與這句話相悖。
丁延慶作為北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卻擁有一個學渣女兒,這是他怎麼也想不通的事情,明明他和妻子都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可他們的女兒上學卻考倒數第一。
丁延慶也曾經努力提高女兒的成績,但最終他卻選擇接受孩子的平庸,甚至不再強制要求孩子上輔導班,這背後到底是因為什麼?
北大父親發現女兒是學渣
丁延慶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是真正靠著知識逆天改命的寒門學子,他是北大本科畢業的,又曾經到世界名校哥倫比亞學習過,後來因為足夠優秀,成功在北大教育學院當上教授。
他妻子也是北大畢業的,兩人曾經都在北大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他妻子因為工作原因調動去了雲南,那年他的女兒出生才沒有多久,因為孩子年紀太小,丁延慶的妻子就帶著女兒一起去了雲南。
丁延慶妻子日常工作也比較忙,平時帶孩子比較多的還是外公外婆,老人帶孩子一般都是比較寵,也不會有意識的去教孩子學習書本知識,丁延慶當時對此也沒有什麼意見,
在當時的他看來,孩子年紀小開心就最好,反倒是他的女兒,發現身邊的小朋友都在上著各種輔導班,只有她一個人在玩,覺得有些不適應,提議也想要去上個興趣班。
丁延慶夫婦這才給她報了一個樂高班,但很可惜疫情來臨,這課也沒繼續上下去。到了2020年,丁延慶將女兒接回北京,並將她送進北大附小學習,可是不學不知道,一學就將丁延慶嚇了一跳,他女兒考試居然考了倒數第一名。
丁延慶可從來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他身上,當時他也是急得不行,他一直是學霸在學習沒遇到過什麼困難,他本以為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可現實卻擊碎了他的驕傲。
為了督促女兒學習,他只能像其他家長一樣,親自坐在女兒身邊輔導她學習,可當他看見女兒十以內的加減都算不清楚,丁延慶才第一次意識到女兒的成績差到了什麼地步。
後來,女兒的班主任又給丁延慶發了一段視頻,那堂課女兒上的是英語課,別的小朋友都坐的端端正正,認認真真的在聽老師講課,只有丁延慶的女兒注意力不集中,看起來就好像是完全聽不懂一樣。
丁延慶發現女兒之所以在學校遇到這種困境,也是因為在上學之前她的英語辭彙量不足,北大附小的英文課又是全英授課,根本不講中文,導致她根本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
但當時的丁延慶除了擔心女兒,還有著對課程的質疑,在丁延慶看來這麼小的孩子就上全英文課,難度還是非常高的。
可後來在一場家長會中,丁延慶卻發現他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女兒班上的其他同學一個個都非常厲害,基本上都能夠掌握上千辭彙,都能聽懂全英文的課程。
丁延慶這下是真慌了,他雖然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學習,但如果孩子和其他同學差距太大,是有可能遭受同齡人歧視的,這對孩子成長很不利,為了解決女兒的困境,丁延慶也決定採取行動,自己親自教女兒。
教授父親的教育嘗試
丁延慶畢竟是教育專業出身的,教孩子還是有一套的,為了拯救孩子的學習,他開始制定了一系列計劃,利用各種時間幫助女兒補充辭彙量,並且幫她重複背誦詩詞。
接女兒放學之後,丁延慶還會把她接到辦公室里來,親自輔導她學習,而在輔導女兒學習的過程中,丁延慶也體會到了為什麼網上有那麼多父母,在輔導孩子時會陷入癲狂,因為有些孩子在書桌前是真的待不住。
但為了提升女兒的學習,丁延慶只能強迫自己,監督女兒背書、記單詞,可平日里丁延慶又是一個慈父,女兒根本就不太怕他。
所以在面對嚴厲的父親的時候,女兒最初還會故意耍賴,這樣一來丁延慶再好的耐心也被消磨殆盡,只能嚴厲呵斥女兒讓她認真學習。
這樣的丁延慶讓孩子覺得有些陌生,甚至是有些恐懼,但也正是在丁延慶的強力監督之下,孩子的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雖然還未能排到班級前幾名,但至少不再成為墊底。
看到女兒的進步,丁延慶心裡也是很高興的,這也讓他更加相信自己的教育計劃,甚至準備利用節假日好好給女兒補課,讓女兒成功彎道超車。
可還沒等丁延慶大展拳腳,從雲南回北京的妻子卻發現孩子的異樣,過去在雲南待著的時候,孩子活潑外向又愛說話。
可現在在北京待了這麼一段時間,孩子就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甚至不太願意親近自己以前喜歡的爸爸,妻子的提醒讓丁延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反思了孩子最近學習的狀態,注意到孩子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厭學的癥狀,只要丁延慶不逼孩子,她就不會去看書。
在這這段時間,孩子也不太愛笑了,說話也總是怏怏不樂的樣子,擔心女兒心理出問題,丁延慶還找機會主動和女兒聊了聊。
女兒說出的話也讓丁延慶第一次意識到,他逼女兒學習反而傷了女兒的心,現在女兒覺得只要她成績不好,父母就不會愛她,所以女兒覺得很慌也很害怕,才不再那麼愛說話。
丁延慶真的很心疼這樣的女兒,也意識到了他之前的教育方法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他開始反思自己這種做法是不是正確的。畢竟在來北京之前,他們一直對孩子就是放養式的教育,不會逼孩子去學習,也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可當孩子進入北大附小之後,他作為父親看見女兒周圍同齡人這麼優秀,就莫名覺得壓力很大,在這種氛圍之下他也成為了嚴厲家長中的一員。
放養孩子的意外收穫
丁延慶不想再因為學習而讓父女感情疏遠,他選擇妥協並重回對孩子的放養式教育,因為他真正意識到不管家長多麼優秀,孩子大概率都會是一個普通人。
丁延慶不再那麼關注孩子考試的成績,而是轉而帶孩子去接觸更多有趣的社會活動,帶著她去觀察自然享受生活,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女兒也漸漸解開了心結,變得活潑了起來,和丁延慶的關係也好了。
此時的丁延慶已經不再對女兒成績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有意思的是當丁延慶不再讓女兒去補習之後,他女兒的成績反而出現了轉機,不僅沒有下滑還穩定在了中游水平,這毫無疑問是個意外之喜。
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丁延慶更加註重培養孩子個人的興趣和愛好,而不僅僅只是看成績,也是在父女交流變多之後,丁延慶才發現自己的女兒對野生動物學興趣很大。
女兒難得有一個自己的愛好,丁延慶夫婦對此也是大力支持,有了興趣之後女兒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排斥讀書,甚至愛上了閱讀,開始主動去看一些比較專業書籍。
從自己女兒身上,丁延慶學到了一課,他開始明白和接受,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很多家長之所以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都是出於一種攀比的心理。
這些大人此前在自己的經歷中有所遺憾,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就會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完成他們未完成的夢想。
那些自身足夠優秀的家長,對於孩子也會有著更高的期待,下意識覺得至少孩子未來不能比他們自己現在的成就要差,這樣的心理也讓無數家長在內卷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樣的社會現狀,丁延慶後來才會公開講述他和女兒的故事,也是希望社會上的其他家長能夠引以為戒。
有些家長從丁延慶和女兒的故事中或許有所得,但有些家長也覺得丁延慶之所以敢如此洒脫地放養女兒,也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為女兒托底,丁延慶的這種做法並不具有普適性。
但不論外界如何議論,對於丁延慶而言,孩子要健康成長,家長也不能只看成績,還得關注孩子成長的心理狀況,只有當孩子能夠主動去學習,而不是被迫去學習,他們才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
結語
教育孩子一直就是中國人的亘古不變的難題,不管是北大教授還是普通人,都有可能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成績好,但也希望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但這兩者中的平衡點不好把控。
家長在注重孩子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得學會激勵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千萬不要太過著急,以至於揠苗助長,不然最後可能孩子成績提上來了,親子關係反倒是疏遠。
參考資料:
《北大教授的家庭教育:一年級成績倒一,不報輔導班,接受女兒的平庸》
《北大教授的家庭教育:成績倒數第一,不報輔導班,接受女兒的平庸》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