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被父親領到農貿市場,表情凝重
01.凌晨,這些父母都在幹什麼?他們都是為了誰?
一個初中生模樣的大男孩,躺在床上玩手機,不學習,也不睡覺。
他經常玩手機玩到深夜,媽媽說他無數次,收效為零。
這樣的孩子,相信生活中,還有很多。
叛逆期的孩子不好管:
說淺了,不疼不癢,他(她)不聽。
說深了,弄不好人家離家出走了,甚至尋短見,弄得家長更無計可施。
看看這個大男孩兒的老爸怎麼「教育」兒子的。
早起忙碌的小商小販
凌晨三點多,這個男孩兒的老爸,和顏悅色地喊兒子跟他一起出去溜達溜達。
爺倆並肩而行,老父親沒有責備,也沒有打罵兒子,而且目光如炬地看著兒子的眼睛,然後,伸手撫摸著他的頭,輕聲說:
「現在是凌晨三點多,夜深人靜,大多數人都在睡覺(休息),你在打遊戲,我們看看那些人都在幹什麼?」
這位父親把兒子領到農貿批發市場,讓兒子看看那些起早在忙忙碌碌的人,告訴兒子,他們都是別人家孩子的父母,問兒子:
「這些父母,起早貪黑,忙忙碌碌,是為了誰? 」
那個男孩看著那些忙碌的小商小販,沒有回答他父親的問話,但是,看得出,男孩兒的表情變得很凝重,陷入了沉思……
男孩神色變得有些凝重
男孩兒爸爸:
「兒子,你知道他們為了誰,是為什麼會這麼忙碌嗎?」
男孩收回望向那些小商小販的目光,對他老爸說:
「(他們是)為了生活,為了子女」。
此時此刻,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半大小子來說,這位父親的教育,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
教育孩子,要學會讓他們自我反思。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已經落伍了。
時代在發展,我們成年人尚且不能抵禦智能手機(及手機里豐富多彩的內容)的誘惑,我們憑什麼去責怪孩子沉迷遊戲,無法自拔?
對這麼大的孩子,家長的「說教」和「打罵」,都只能會令孩子更逆反。
而這位家長這種帶著孩子觀察生活、思考人生的「沉浸式」教育方式,很智慧。
相信,無需這位父親再說什麼,男孩兒內心深處已經受到觸動了,那麼,家長的教育「目的」就已經達成了。
男孩兒一雙大眼睛盯著父親
02.「體驗生活」:上演苦肉計
一個小男孩兒,不愛學習,老師怎麼說、家長如何教育,甚至動用物質獎勵,結果,都不起作用。
這些父親是一位建築工人(農民工),平日里都是在建築工地幹活,風裡來雨里去,很少休息,當然,他下班到家,兒子已經睡了,早上,他上班去了,兒子還在睡夢中。
有時,去外地打工,甚至一年半載都才能回家一次。兒子和父親獨處的時光有限,更別說親自互動了。
不愛學習的小男孩兒,被父親逼去建築工地
孩子不學習,門門功課倒數第一,媳婦兒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沒用。
老師不能打,也不能罵,只能「找家長」:
因為男孩不僅僅只是不愛學習,還擾亂課堂紀律,很多老師上課,看到他就頭疼,影響了老師課堂教學的熱情和效率,有時,違反紀律嚴重,不得不批評和制止他,無形中,佔用了其他同學上課有效聽課的時間,其他家長議論紛紛,意見很大,因此,班主任老師只能給小男孩兒的父親打電話,講述他兒子在班級里、在學校、在學習上的「表現」。
男孩被帶到父親工作的工地「加班」
這位父親很智慧,對兒子也是不打不罵。
父親把兒子帶到自己工作的工地,給他換上工作服,讓他跟著自己綁鋼筋。
父親對兒子說:
「不愛學習,不愛念書,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我們尊重你的選擇。
但是,爸爸媽媽會慢慢老去,會有干不動活的那麼一天。
你也長大了,不可能讓父母養活你一輩子。既然你不愛學習,覺得學習很苦,那就跟爸爸一起幹活吧,學點養活你自己的本事吧。」
男孩開始在工地「上班」
男孩兒興高采烈地換上工作,心想:
「只要不讓我學習,干點活兒算啥?」
小男孩還是太小了,社會閱歷不足,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
他是以「玩兒」的心態去工地的。
但是,穿上工作服,實際干起活來,他就知道「不好玩兒」了。
老父親見兒子有點畏難情緒,佯裝「視而不見」。
他不停地給兒子「分配工作」,讓兒子「加班」,而且,一加班就是幾個小時。
幹了幾天,小男孩兒哭了……
父親看著兒子,心裡很是心疼,臉上卻裝作雲淡風輕:
「兒子,怎麼哭了?」
男孩抹了一把眼淚,沒吱聲。
父親:
「我打你罵你沒?」
男孩:「沒」。
父親:
「我沒打你也沒罵你,那你哭啥?」
男孩:「剛才捆鋼筋時,腳砸了。」
父親:
「你腳砸了關我什麼事啊?上工地幹活,誰沒砸過腳啊?」
男孩不再回答父親的問話,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哭的那叫一個傷心哦。
父親:
「你不好好學習,不愛學習,爸爸有沒有別的本事,只能教你在工地幹活。不用學習,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男孩一邊抹著眼淚,一邊說:
「爸爸,明天還送我去上學吧,我不在工地幹活了,將來長大了,我不幹這樣的活。」
父親:
「男子漢大丈夫,說話要算數哦!回學校以後,要認真學習,課堂上遵守紀律,不能再搗亂,聽老師話,聽媽媽說,別讓老師和媽媽再因為不學習的事找我」。
03.不吃讀書的苦,留言吃生活的苦。
女孩雯雯長相秀氣,還有點嬌氣,在家裡,是一個不也不扣的小公主。
作為獨生女,雯雯被父母和雙方老人眾星捧月一般長大,自私又任性。
她很愛美,喜歡打扮,愛吃好吃的,愛玩,就是不愛學習。
作業經常不完成,學習成績倒數有名,經常因為不聽話、不學習、考試不及格被找家長。
雯雯長在山清水秀的江南,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以務農為生。
因為她不愛學習,父母又捨不得打她(對於骨子裡不愛學習的孩子,打和罵,都是沒有用的)。
父親無奈,帶女兒下地幹活。
剛進荷塘時,雖然臟,但是,雯雯覺得很好玩兒。
父母對她不管不顧,只顧悶頭幹活兒。
過了一會,雯雯覺得不好玩,有點膩歪了,而且,她覺得腳底下有什麼東西咬了她一下。
她一屁股坐在荷塘重,哭著跟爸爸撒嬌賣萌耍賴:
「我走不了了,不知道什麼東西咬了我一下。爸爸,救我!」
雯雯坐在荷塘里耍賴不想幹活了
爸爸:
「你叫誰都沒有用,沒有用!」
爸爸:
「你不是不愛學習嗎?總覺得讀書苦。」
雯雯:
「(讀書)不苦,不苦。爸爸,我不要跟你們幹活,我要去上學,我會好好學習的。」
雯雯不停地跟爸爸求饒,不願意干苦力
04.拿筆好還是拿磚頭好?
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有點「簡單粗暴」,但是,不是打,也沒有罵,還很有效,也很值得借鑒。
一個五官端正的低年級的小男孩兒,滿臉苦相,眼淚在眼圈裡打轉轉。
小男孩兒怎麼了?
原來,這孩子特別淘氣,愛玩愛鬧,好動,就是不愛學習。
小男孩一手拿筆,一手拎著磚頭
一個這麼點的小男孩,一隻手拎著一塊磚頭,自然很吃力。
小男孩因為一隻手拿不住那塊磚頭,就想用另一手幫忙,被父親呵斥住了。
父親:
「一隻手拿筆,一隻手拿著磚頭,一隻手裡,只能拿一樣東西,你看是拿筆省勁兒,還是拿磚頭省勁兒?你願意拿啥?」
小男孩兒帶著哭腔:
「願意拿筆。」
磚頭拎不動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在努力的生活,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才能給自己更好的生活。
教育孩子,很多時候,動武或說教,都可能適得其反。
上述幾位家長的做法,很智慧,值得借鑒。
親,看了上面幾位家長的做法,你受到哪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