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2024年09月17日21:30:16 育兒 3630

在天津,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兒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泥塑作品《吹糖藝人》

行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提起「泥人張」,活像是打出了一張「交友名片」,天津人都知道它,天津人都喜歡它。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天津地鐵站內的「泥人張」廣告

「泥人張」的故事,得從清代道光年間說起。作家馮驥才筆下文章《「泥人張」賤賣海張五》,寫的就是其創始人張明山的事兒。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中學課文里「泥人張賤賣海張五」的故事

晚清時期的天津城漕運便利、商業繁榮,南來北往行人眾多。張明山自七八歲起,便經常到集市上觀察不同行當的各色行人,肢體語言、表情神態、服飾穿著,每一處細節從眼裡到心裡再到手中:和泥、揉搓、捏塑、雕飾……捏出來的泥人兒個個惟妙惟肖。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泥人張」創始人張明山作品《余三勝戲裝像》

近兩百年風雲歲月過去,如今,「泥人張」世家的歷代泥塑作品陳列在天津東麗區一棟灰色小樓里。在不遠處的工作區,「泥人張」第六代傳承人張宇挽袖凈手來到案前,他的面前,是一塊約30厘米高的厚泥坯。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泥人張」第六代非遺傳承人張宇「拍板」做泥塑「大型」

做泥塑,先要做出「大型」,這道工序叫「拍板」:用木質長板在泥坯上大力拍打,這看似大開大合的粗獷動作,卻極考驗手藝人的精細控制能力。造型已在腦中深思熟慮了許久,張宇只用幾分鐘,就拍出了泥塑頭、肩、腰的大致比例。

「拍板」做出大型,再塑型、細雕、陰乾、窯燒、修復、彩繪……這套流程張宇記不清自己重複了多少回。不過,小時候的他喜歡的卻是另一種拍子。出生在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和很多同齡人一樣,張宇從小的興趣是乒乓球。

張宇:我小時候喜歡體育,開始是(練)乒乓球的,後來被淘汰了。那會沒事幹的時候我就在我爺爺家待著寫作業,爺爺還做點小的山石,他會說「過來給我畫畫這個,你把那個做一做」,做完之後很有成就感。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張宇在製作泥塑作品《孔子撫琴》

成就感,是少年的他愛上這門手藝的起點。不過,泥塑的製作流程複雜、工序繁多,要想出師,需要更多成就感之外的東西。

張宇:小時候畫人物臉得畫一百多遍,畫一遍就像水一樣,幹了什麼都看不見。我老爸說你別著急,慢慢畫,我就很煩。

記者:有報酬嗎?

張宇:給錢,那時候五塊錢(畫完一桌子),加起來能賺二十塊錢,他們工資才三十八,我能賺二十。

記者:大半個月的工資,爸爸還是心疼你。

張宇:不是,是告訴我「枯燥時一定有收穫」。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泥塑製作工具

「枯燥時一定有收穫」,父親張乃英教給兒子手藝,也教給他道理。在父親的引導下,張宇走上專業學習美術的道路。2000年,22歲的他在天津古文化街有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店面。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泥人張」世家天津古文化街店面

六年後的2006年,「泥人張」成為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第六代傳承人,張宇的泥塑繼承了家族「塑繪傳神」的特點,又在寫實之外增加了寫意的手法。在他看來,傳統手藝的傳承之道在於創新,說是「白手起家」也未嘗不可。作為新一代傳承人,可以粗糙、可以反叛,也可以有不成熟的地方,這才是正確的。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泥人張」世家傳承六代、歷經198年

從技海學藝到走入市場,張宇也始終記得父親教給他的道理:要讓枯燥的事業變得有回報。二十多年來,「泥人張」世家開設了「泥人張」美術館、「泥人張」店面,張宇還在北京798藝術區開辦了張宇雕塑館,在天津濱海文化中心設立了展館。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泥人張」美術館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小朋友在「泥人張」店面蓋章

非遺傳承人、藝術家、政協委員、企業家、作家……多重身份中,有一種張宇尤為重視:教師。他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等高校設立選修課,在中小學設立張宇傳習室,為的是讓「泥人張」和孩子們離得更近些。

天津覺民中學教師 魏潔:張宇先生給學校擺了六個作品,通過老師的介紹,讓學生去看、去感受泥人;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去了解泥人是怎麼捏出來的。非遺進校園對非遺本身是一個很好的傳承。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張宇為學生開授泥塑通識課程

在張宇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幅肖像海報,上面寫著「泥人張不僅是品牌,更是他」,甩掉品牌的外殼,做個永遠「年輕」的手藝人,是他的夢想。因為比起百年老字號的名頭,更重要的是,「泥人張」要永遠活在人民群眾中,要永遠朝前走。

張宇:我們希望人們知道「泥人張」、提到「泥人張」的時候,想的是它的創作者是誰,風格是什麼?希望大家能夠弱化「泥人張」這種概念性的品牌,真正還傳統以它本來的樣子。我有時跟同事說,別老說自己是百年老字號,我們活在人民群眾中間,永遠向前走,永遠是年輕人的代表。

文化中國行·山河弦歌丨天津這個家族 偏偏喜歡「泥」? - 天天要聞

張宇與海報合影

監製丨高岩

編審丨章成霞

記者丨朱歆怡 楊煜

音頻製作丨朱歆怡

新媒體編輯丨陳宇

鳴謝丨天津市泥人張世家塑繪老作坊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 天天要聞

不管到什麼年紀,這4句話永遠不要對兄弟姐妹說

手足之情,是世間一份難得的珍貴緣分,並非每個人都能有幸擁有。多少人內心渴望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卻始終無法體會到這份血濃於水的親情。倘若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了這份手足情,那就一定要懂得倍加珍惜!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 天天要聞

人,爭什麼?氣什麼?愁什麼?(精闢)

人生匆匆,不過數十載春秋,可我們卻常常在無謂的爭鬥中耗盡心力,在莫名的憤怒中迷失自我,在徒增的憂愁里蹉跎時光。其實,人生的至高智慧,便在於明了何事當爭,何事不必氣,何事無需愁。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 天天要聞

7月7日小暑,今年的小暑有4大特點,是指哪四大特點,你知道嗎?

小暑,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標誌著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即為小暑。今年的小暑落在7月7日,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小暑有四大特點,分別是閏月加持、恰逢「出梅時間」、出現「秋包伏」現象以及小暑節氣在晚上。這些特點不僅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 天天要聞

寶寶二月鬧真相!滿月後多做3件事,大腦發育快人一步

新手媽媽玲玲最近頭都大了:二寶滿月後突然變得特別難帶,整天哼哼唧唧哭個不停,便已經是二胎寶媽,也不知道寶寶為啥哭。可是,你敢相信嗎?這種被無數媽媽恐懼的「二月鬧」恰恰是媽媽想要的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信號!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 天天要聞

劉海棲《萬物生長》:童年憨里憨氣,孩子自由生長

每一代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和美好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視、網路、快餐的年代,童年又會是什麼模樣?翻開作家劉海棲的新書《萬物生長》,答案就藏在11個帶著陽光、汗水和泥土芬芳的童年故事裡。它們像一扇明亮的窗,瞬間把我們拉回那個沒有電子屏幕卻野趣橫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講大道理,只講少年們憨里憨氣的童年故...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人這一生,不要透支自己!(深度好文)

人活著,不要去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要去透支自己的信用,不要去透支自己的福報,而是要腳踏實地,知足常樂,做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透支自己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做得更好,才能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