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7個月,別的孩子都開始說話了,我的孩子連基本的爸爸媽媽都不會。
叫他名字也不回應,每天只喜歡玩他的玩具車,跟別的小朋友待在一起就會走開。
帶他去醫院檢查說是疑似自閉症,這代表孩子是正常的嗎?
很多家長即使拿到的醫生診斷是疑似自閉症,但仍然放心不下,因為孩子確實存在客觀的能力問題以及行為問題。
但是孩子卻不能被確診為自閉症,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疑似自閉症。
所謂「疑似」,意思是孩子的種種行為表現,跟自閉症的表現相似,但是卻不滿足自閉症的典型表現。
比如孩子不說話,儘管自閉症的診斷標準之一是語言障礙,但是大家別忘了,語言發育遲緩也存在語言能力落後的表現。
就像有的孩子不喜歡跟別的小朋友玩,雖然是社交能力障礙的表現,但是也有另一種原因,就是孩子本身性格原因導致的。
自閉症的判斷標準,是孩子社會交往障礙、溝通障礙以及刻板重複的行為、興趣;
那麼孩子的社交障礙、語言障礙和刻板重複會有什麼行為表現呢?
●社會溝通、交往能力缺陷
自閉症並不是全然沒有社會交往能力,而是存在缺陷。譬如,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你來我往的對話,也較少與他人分享興趣愛好、感受等,難以交朋友。
●語言交流障礙
有些自閉症孩子是有語言的,只是他們有語言交流障礙,多表現為語遲或不會說話,以及自言自語,出現一些毫無意義的交流。
●刻板行為
很多自閉症的孩子,行為刻板,興趣狹隘,他們只對某一些特定的事物感興趣,例如,喜歡將玩具一遍又一遍的擺放整齊,對於特殊奇怪的聲音著迷,卻對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充耳不聞。
一般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孩子,幾乎是會被判斷為自閉症的,但是如果只滿足其中某一個方面的行為表現,就不能被確診為自閉症。
溫馨提示: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反覆確認診斷結果上,一旦發現孩子有問題就要立刻進行干預。
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快樂健康地長大,但面對孩子的種種癥狀,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把悲傷收起來,用愛與溫暖陪伴他們。
自閉症並不是孩子發展上的死刑,許多曾確診為自閉症的孩子,經過一系列的專業干預之後,都成長為具有社會性、有溝通能力、有生產力的大人。
當孩子疑似自閉症,家長第一件也是最重要事就是:調整心態,切記千萬不能「病急亂投醫」,要及時帶孩子專業醫療機構進行干預訓練,配合機構的老師一起訓練,家庭與機構相結合,幫助孩子更好的康復。
#自閉症如何干預比較好#、#自閉症干預機構哪家效果好#、#自閉症干預殘聯定點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