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
每一位家長都是希望自家孩子成才。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大抵可以理解。
有些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學習好、智商很高,就會竊喜。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是來報恩的,養育起來相對省心,長大後一定大有出息。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對此,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一書提及到:
「聰明的孩子雖然在認知能力上佔優勢,但決定人和外界互動的心理內容卻很複雜,除了前面提到的脾氣、言語、親社會行為外,還有共情能力、識人的能力以及性格等內容。
因此,並不是學歷高就能事事通達的。父母如果不注意發展孩子的社會心理能力,就可能培養出一個書獃子。」
誠然如此。
畢竟這個社會是複雜的,多元的,有菌的,每一個孩子長大後都要進入社會生活與工作,遇到的人或事,都不能單一無害的。
那些聰明學習好,但缺乏社會閱歷以及對人性正確認知的孩子,他們難以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不懂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容易被人利用、欺騙,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書獃子」不會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會那麼差勁。
但是,你知道嗎?很多「書獃子」其實都是從小就被父母和老師過度強調學習成績和智商的結果。
他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能夠成功和幸福,缺少甚至被剝奪了與同齡人玩耍、交流以及合作的機會,心理發展過度單一和專註。
在我們現實生活里,經常看到「大學生被騙」的故事。
這些學生明明很聰明,學習也好,都考上大學了,怎麼就那麼輕易被騙?他們的智商哪裡去了?
在《心理撫養》一書中,李玫瑾一針見血指出:
「在我看來,絕大多數較高智商的人被騙,不是智力的問題,是心理撫養不完整的問題。換句話說,是他們的家庭或撫養人對其心理撫養過於單一的問題。」
心理撫養過於單一,孩子就容易被養成「書獃子」,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02.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書獃子」呢?
首先,要明白到心理撫養的重要性,孩子變成「書獃子」跟撫養方式有很大關係。
「心理撫養」是李玫瑾教授提出的,一種全新的育兒理念。
它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它強調父母要參與孩子的心理成長,通過陪伴、關愛、教導、引導,讓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技能。
那些只關注孩子學習成績和智商發展,卻忘記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性格發展,不尊重孩子個性和興趣,不鼓勵孩子創造和探索世界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
他們會容易把孩子養成一個學習好、高智商,但性格缺陷、難以融入社會的「白眼狼」。
別忘了,心理撫養比物質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其次,注重孩子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多運動多出去走走,接觸不同的人和事。
不少家長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現階段,學習是孩子唯一的目標,必須24小時專註學習讀書。
但,其實父母的這種行為,看似「一片好心」,實際上在「害」你的孩子。
一方面,整天待在家裡,對孩子身心健康沒有好處。
李玫瑾提醒道:「不要讓孩子一天到晚待家裡學習,不然他的大腦高度興奮,小腦得不到刺激。腦部神經沒有興奮透,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另一方面,過度專註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凡事過猶不及。
在《心理撫養》里,李玫瑾還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
「過度專註的人一旦戀愛,可能就認準一個人,如果對方不願意,他很有可能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嚴重傷害,甚至有可能跟人家同歸於盡。現實中,大學生因為談戀愛鬧出的悲劇時有發生。」
多出去走走,接觸不同的人和事,體驗社會生活,讓孩子早點獨立和適應社會,很有必要。
03.
社會是多元的,複雜的,並不是單純、一成不變。
很多時候,我們養育孩子不能只看重「學習成績」,也沒有必要按照所謂「應該」與「理想」的原則來養娃,而是放平心態,陪伴孩子對其進行心理撫養,儘可能讓孩子少走彎路,成為人格健全有用之人。
為此,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通過三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總結了一套科學而有效的心理撫養方法,值得我們學習與效仿。
在她的新書《心理撫養》,李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大量的真實案例,為我們解答了孩子心理成長方方面面的問題,很有啟發性。
這本書涵蓋了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分別從孩子的出生、幼兒、少年、青年四個階段,深入介紹了父母應該如何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特點,給予孩子合適的心理撫養。
這本書既有理論的指導,也有實例的說明,既有專業的分析,也有親切的對話,既有嚴肅的教育,也有幽默的調侃,非常符合中國家庭情況,啟發性與實操性極佳。
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孩子是「養育+教育」的產物,學校之前的「心理撫養」的好壞,影響乃至決定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對養育孩子有困惑和焦慮,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溝通與相處,或者單純從跟自我和解,理解父母以及提升育兒認知,那麼李玫瑾的《心理撫養》就不要錯過了,相信你一定會從中受益匪淺。
願《心理撫養》+《幽微人性》(全2冊)照亮你和孩子的未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