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近開館的浙江之江文化中心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內,有一艘「大船」特別引人注目。這是一艘「綠眉毛」三桅木帆船,長22米、寬5.5米、高13.5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木船製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岑國和的得意之作。它的建造過程中包含大量藝術內涵與民俗傳統,具有濃郁的吳越海洋文化特色。
「綠眉毛」因船頭形似鳥頭,船眼上方有一條綠色彎曲的眉毛而得名,經過47道工序,歷時3年打造。「你看它像不像漂亮的畫眉鳥?漁民要高高興興出海,平平安安回來,畫眉鳥有吉祥的寓意,所以船眼上方的舷板常常被塗成鮮綠色。」岑國和說。
「綠眉毛」海船最早出現在宋代,明清時期得到廣泛應用,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船」(福船、廣船、鳥船、沙船)之一。曾隨鄭和七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身為岑氏木船作坊的第四代傳人。孩童時期的岑國和每天看到的就是沈家門漁港前,沿海三省一市的船隻泊滿了碼頭,桅杆密密麻麻,像一片海上森林。
中學畢業後,岑國和跟著父親開始學習造船。從小耳濡目染,加之潛心鑽研,他很快就掌握了祖傳的整套造船工藝。21歲時,岑國和便能獨立造船。「那時候一年要造二三十艘船。」得益於當時舟山發達的漁業,找岑國和造船的人絡繹不絕。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舟山的遠洋漁業越來越發達,人們開始使用能前往外海捕魚的鋼質船,木帆漁船由於無法承受海浪的顛簸被逐漸淘汰。舟山大部分傳統木船作坊相繼關門,岑氏木船作坊同樣面臨生存危機。「『綠眉毛』『背舢船』『丁松頭』『倒八字頭』等傳統木帆船製作的珍貴手藝,不能斷在我這一代手裡。」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岑國和帶領師傅們在傳統工藝中尋求創新,開始製作傳統仿古木船和仿古船模。仿宋代的「綠眉毛」號古帆船、仿唐「鑒真」號三桅木帆船、仿清代「安富鱸」號皇家遊船、仿唐代「不肯去觀音」號古船……這幾年,一艘又一艘的仿古船從岑國和的手中打造出來,駛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綠眉毛」是中國6500年舟船文化的縮影,是舟山港口城市的標誌和舟山海洋歷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2020年初,岑國和接到邀請,為浙江省非遺館新館打造一艘具有代表性、展示性的實船。受領任務後,岑國和翻閱了所有與「綠眉毛」船相關的古籍,最後參照宋代「綠眉毛」船的製造標準進行船體設計。
今年4月底,經過近3年時間製作完成的各項配件終於運到杭州,由11位老工匠、用100多立方米的木料組件、歷時3個多月組裝完畢。「我們克服重重困難,靠人力搬運,最終將完整還原傳統技藝的『綠眉毛』海船在浙江省非遺館豎立起來。」岑國和說,這些年來,他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怎樣才能更好地把舟山古船文化和製作工藝傳承下去。這次為浙江省非遺館打造「綠眉毛」實船,並在杭州亞運會舉行期間登場亮相,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近幾年,岑國和專門打造了一個集木帆船建造、展示及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大型傳統木帆船基地——中華古帆船研究製作中心,供遊客參觀遊覽,體驗拼接船模。岑國和還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舟楫文化傳承下去。為此,他經常到中小學校、文化禮堂去授課,傳播傳統木船製造的手藝。他還設計開發了一系列的船模文創產品,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喜歡上這門手藝。
這兩年,岑國和還接到了不少外地城市的邀請,為景區打造一些有文化特色的仿古船。「仿古船不僅豐富了遊客的體驗,也增加了景區的人文底蘊。昆明的滇池、江蘇的太湖,現在很多旅遊景點都能看到我的仿古木船。」岑國和介紹,目前,岑氏木船作坊每年有近百艘木船的訂單,包括大型仿古帆船、運河仿古漕舫以及歐式木質帆船等多種類型,其中大部分訂單用於旅遊業,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岑國和有一個夢想,想打造一個中國一流的「舟船文化主題公園」,作為古船文化保護、傳承、研究和展示、遊覽的基地,將舟山傳統木船製造技藝發展成一個集古帆船科、教、研、產於一體的產業鏈,把舟船文化與海洋經濟結合起來,賦予傳統木船新的生命力。他更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看到「綠眉毛」後,願意加入到學習、傳承傳統技藝的隊伍中來。
2023年11月6日《中國文化報》
第3版刊發特別報道
《賦予傳統木船新的生命力》
↓ ↓ ↓ ↓ ↓ ↓ ↓ ↓ ↓

作者:徐繼宏
責編:勾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