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動天之德莫大於孝,感物之道莫過於誠。」
古往今來,孝順便是為人最大的品德。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便是養不出孝順的孩子。
俗語便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孩子小時候如果有以下的秉性,長大後便難再孝順。
1
不懂感恩,怨恨父母。
江蘇,有一位女兒當街扇自己母親的耳光,起因是母親沒有買她想要的東西。
一路上,這個女孩悶悶不樂,越想越氣之下,便罵了母親一句。
母親很驚訝,問到:「你說什麼?」
誰知女兒更加來氣,直接一巴掌打了過去。
母親,不敢置信的看著自己的女兒,說:「我可是你媽啊,你怎麼能打我?」
女兒看到捂著自己臉的母親,隨後又是幾腳踹了過去。
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古人云:「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所有子女應有之理。
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家中「位高權重」。
在這樣的家中,孩子習慣於索取,並視之為理所當然,從而不知回報。
而正是這些過分的溺愛,讓孩子不知反哺,甚至大逆不道。
古語便有言:「溺愛出逆子,慣子如殺子」。
有時,不讓孩子品嘗飢餓,他們就不知父母的辛苦;
不讓孩子品嘗挫折,他們就不知生活的艱難……
父母總想給孩子自己最好的一切,但其中最大的禮物,便是教會孩子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自會讓在往後的人生上獲益良多……
2
不守規矩,做事沒底線
前段時間,有一則拍攝自博物館的視頻引發了眾怒。
在樹有遊客禁止進入的展示區內,一個小男孩在其中肆無忌憚地來回。
而在他的母親,不僅沒有阻止,反而指揮著孩子拍攝各種照片。
當有相關人員前來制止時,母親反而挺身而出,為自己的孩子辯解:「他還小,不懂事。」
不少網友在視頻下面評論:建議拉入旅遊黑名單。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一個家,不能沒有規矩。
缺少規矩的家,父母和孩子便會放縱,行事也會失了底線。
曾在兒童繪本《我永遠愛你》中看到過這樣一段對話:
兒子:「如果我將枕頭裡的羽毛弄得滿屋都是,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要將房間收拾好。」
兒子:「如果我將顏料弄得妹妹滿身都是,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幫妹妹清洗乾淨。」
無論是望子成龍,還是望女成鳳,做事都需先做人。
古人有云:「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
一個家,不能少了溫暖,更少不了規矩。
為人父母,遇事不能幫孩子逃避。
守規矩,便是讓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底線。
只有當孩子感知到做人做事的底線,他們才能走向更好的人生。
3
不懂擔當,缺乏責任心。
如果在你孩子14歲生日之際,你會送上一份什麼樣的禮物?
有這樣一位爸爸,在他給孩子十四歲之際,送了他一本法律書籍,因為人從十四歲開始,便要負刑事責任。
孝順也是一種責任,只有能承擔的起責任,才能談的起孝順。
但多數的家庭,卻總為自己的孩子開脫,為他們逃避,替他們承擔。
很多家長便喜歡說:「他還是個孩子。」
可責任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事。
小時候如不能學會承擔責任,長大後便背負不起自己人生的責。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能心安理得的啃老。
他們不是看不見父母的辛苦,但卻因無一顆責任之心,故而能冷血的旁觀現實。
古語有言:「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出於本能,但孩子愛父母,卻需要學習。
要允許孩子犯錯誤,但不允許其推卸責任。
只有教會孩子擔起自己的擔,才能讓其懂得如何愛人,如何擔起自己的人生。
▽
春秋時期,齊景公宴請群臣,宴後,便聚眾射箭取樂。
然而即使齊景公沒有射中靶心,每次也都是滿堂的喝彩。
事後,齊景公告知弦章
弦章說:「古人云:『上行而後下效』,如果大王喜歡奉承,群臣也就只會向您奉承了。」
《論幼學》中有言:「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孩子長大後的摸樣,就在於幼時的教育。
而上行下效,便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