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段緣分,就像時間的沙漏一直往下流逝,終究有消耗殆盡的那一天。
跟外人的緣分,不可能長久;跟枕邊人的緣分,不可能不變;哪怕跟至親的緣分,也不可能永恆。凡所緣分,都會走到盡頭。
就拿父母跟子女的緣分來說,雖然他們血脈相連,但他們終究需要分別,揮手說再見。天下,並無不散的宴席,其中包括父母和子女的關係。
這輩子能夠相遇,是因為父母和子女有前世今生的因果和緣分。因果,不可能持續好幾輩子。緣分,也不可能延續百年以上。
人之肉身,為什麼會有油盡燈枯的時候?就是因為這具皮囊的因果、緣分,已經終結了。完成了此生的因果、緣分,就該離開了。
父母,如果跟子女緣分已盡,老天會給出這幾個暗示。

暗示一:某一方,會先離開。
上文說過,這具皮囊的因果緣分結束了,那它就會油盡燈枯,失去所有的生命活力。這就註定,緣盡,就是某一方離開的先兆。
一個小孩子,如果他跟父母的緣分過分淺薄,那他就會面臨兩個結果,要麼自身夭折,要麼父母早逝。反正,悲劇會提前出現。
為什麼子女跟父母緣盡,會預示某一方離開呢?因為緣分,不僅聯繫雙方的感情,還牽連著跟這個世界的關係。
也就是說,我們活在塵世間,不是因為我們無緣無故就誕生在塵世間,而是因為塵世間的因果和緣分,需要我們去經歷,去完成。
所謂「緣起緣落,緣聚緣散。」在最美好的時期,父母擁有了孩子。在最不幸的時期,雙方都會分離。
有開始,就肯定會有結束。只是,我們都討厭分離,討厭結束罷了。

暗示二:逐漸形同陌路人。
在佛陀所說的人間八苦中,有這麼一種苦——愛別離。
這種苦,其實特別矛盾,一開始是相愛的,可後來就分開了。從至親之人,活成了陌生人的樣子。
愛別離為什麼會出現呢?可以用白居易寫過的一句詩來解釋——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大致意思是,這人世間最為美好的事物,絕大多數都是不牢固的,美好的彩雲會隨風飄散,閃亮的琉璃會特別脆弱,一觸即碎。
父母跟子女純粹的血脈親情,就是白居易所說的「好物」。越是美好的東西,越不會長久。不然,人們也不會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了。
純粹的血脈親情走到盡頭,隨之出現的,就是無情和冷漠。子女,要麼讓父母成為了孤家寡人,要麼跟父母成為了陌路人。此生,不再有溫馨、美滿、團圓的那一天。

暗示三: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曾仕強教授說過,每個人都是天上的星宿,來到這個世界,總有他們不同的使命。
有些人的使命,是來推動歷史的發展;有些人的使命,是去引領某個行業;有些人的使命,是去做一些特定的事。反正,十人生九命,命命不同人。
在清代末年,有一位特別會做生意的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此人,乃是底層出身,一開始沒有什麼助力和背景,但他很有本事,結識了一堆的貴人,還發家致富了。
母親金太夫人希望兒子可以活得長久,就跟胡雪岩說:「你現在如日中天,但你要小心啊,盛極,就會衰退。」胡雪岩沒有聽母親的話,就被李鴻章搞到破產了。
破產後的胡雪岩,不僅妻離子散,還患了重病,最後鬱鬱而終,比母親金太夫人還要走得早,讓金太夫人白髮人送黑髮人,特別悲哀。
人,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就會離開。是善終,還是不得善終,終究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暗示四:一方,拋棄另一方。
有一個新聞,在三十年前,某對父母拋棄了自己的兒子。幸好兒子被一戶人家收養,所以他才能平平安安長大。
三十年後,這對父母通過各種手段,重新找回了這個兒子。兒子卻表示,自己這一生,只會孝順養父養母,而不會孝順親生父母。
就是這番話,引起了無數人的討論。有人認為,養育之恩比懷胎十月之恩更重。有人認為,懷胎十月之恩,不該忘記。
從緣分的角度來說,如果親生父母沒有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就不會跟親生父母有緣分,那孩子孝順養父養母,而跟親生父母斷絕關係,就是必然的選擇了。
一方,拋棄另一方,這就是「自斷緣分」的行為。出生的時候,父母拋棄了孩子。長大後,孩子拋棄年老的父母。緣盡,早有因果。
緣分、關係,就像是一塊鏡子,一旦打碎,就沒有重圓的那一天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