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是世俗普通人,很難當成君子,又不願做小人,偽君子更被人唾棄。
現實生活中,君子很少,小人常見,偽君子藏得深。
這三者其實都離我們不遠,我們就像是在跟自己的人性拔河,你贏了或者輸了,就會成為其中的一個。
在我們漫長的人生中,這種較量會經常出現,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01
君子是長期目標
不要期望自己當聖人,因為太困難了。期盼自己成為君子,已經相當了不起。
成為君子,是自我管理的上限,把它當作長期努力的目標,不可能短期內實現。
孔子說,親身實踐君子之道,我還沒有做到。一個人認定自己已經是君子,就會停止而不再進步,結果百密一疏,錯誤難免。
最好承認成為君子是一輩子的事情,才能夠兢兢業業,時刻小心,避免有所閃失。
我們對人,不要期望人人都是君子,因為有陰有陽,有君子就要小人,才屬正常現象。
親近君子,彼此請教切磋,疏遠小人,不要撕破他的臉,讓他有機會思過改正。
中國人大多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而是介乎君子和小人之間的正在修治的人。
對事不對人,便是不要用君子或小人來論斷人。
比如說這人是君子那個是小人,未免太過自我膨脹,怎麼不想一想,我們憑什麼論斷別人?
說某人處置此事,有君子之風;某人處理彼事,難免小人之嫌,這種就事論事的態度,比較容易客觀而持平。
和中國人相處,完全看他的短處,就叫作「以小人之心」來觀察別人,自己反而成了小人。
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只責怪別人。
把別人當君子來期待,再詳細觀察,看看是否相符,律己嚴而待人較為寬厚,自己也快樂一些。
02
盡量不要做小人
要成為君子,第一步應該下定決心,不要做小人。這種決心,並不容易堅定,常常產生動搖。
因為「大伙兒聚在一起聊天,不談正經事,說一些俏皮話,耍耍小聰明」,日子不是很容易過嗎?
為什麼要約束自己「以合理一切的行事根本,用禮節來實踐,用遜讓來表達,用信實來完成」呢?
人一旦無所畏懼,抱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就容易自甘墮落,在小人堆里混日子。
不做小人,首先要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
曾子說,我每天自我反省三件事:
為人謀事,盡不盡心?跟朋友交往,信不信實?所學到的道理有沒有付諸實行?這三件事可以帶我們走向君子之道。
其次注意三戒:年輕人戒色,壯年人戒斗,老年人戒貪。而所有年紀的人,都應該戒毒、戒賭。
然後注意做到十件事:
看要看得明白、聽要聽得清楚、臉色要表現得溫和,待人時要容貌謙恭、說話要忠實;
行事要恭敬、疑惑時要發問、憤怒時要顧及後果、見得財利時要先想想是不是合理,以及行動時要遵守公共秩序及維護公共安全。
這樣持久做下去,養成習慣便不覺得困難。這樣持續下去,至少不會成為小人。
03
先小人後君子
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在於期待別人做君子,而自己則樂得當小人。
這種貪圖便宜的心理,使得大家「防人之心不可無」,彼此猜忌,喜歡打聽試探,以致人心惶惶。
最好的辦法便是「先小人後君子」,把醜話說在前頭,以免事後一大堆惡毒的話。
《論語》重複指出「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在告誡大家:
要特別提高警惕,當心那些「說討人喜歡的話,裝著討人喜歡臉色」的人;而把他們看成君子,結果吃虧上當。
先小人後君子,實際上是「先擺出真小人的姿態,把自己不得已要做的事,明白說出來」;
雙方互相了解之後,再以君子的行為來把這件事情處理得合乎義理。
比如請人演講,先說好「本會是服務性的機構,非屬盈利性,所以鐘點費較低,請您諒解」,是真小人。
對方自己衡量,要不要接受邀請,也是真小人,雙方談妥,覺得願打願挨,就要全力以赴,使聽眾受益,才是君子行為。
如果抱著「給多少錢,說多少內容」的心態,那就是偽君子了。
先把壞處說出來,可以避免對方猜來猜去,反正最壞的情況不過如此,其餘的可以放心來談。
既定之後不可存心不良,不能私下反悔,不得偷工減料。先小人後君子,是對待中國人比較有效的方式。
先裝成君子的樣子,然後一步一步,露出小人的惡相,是最令人厭惡的行徑。
可惜很多人認識不清,借口礙於情面,先君子後小人,使自己陷於絕地。
04
善補過不斷修治
不是聖人,就不可能不犯過錯,小人有過失必定設法加以掩飾。
君子有過失,好比日食、月食那樣,大家都看得見,想掩飾也不可能。好在一旦改過,大家又對他仰望,恢復對他的信任。
中國人應該認清,有過失而不肯改正,才叫作過錯。
發現錯誤,馬上真心悔改,善於補救,就不算過錯,不應該再耿耿於懷。犯法又另當別論,當然應該繩之以法。
任何人都不必害怕犯錯,否則過分謹慎,可能導致一事無成。只要能夠不貳過,把過失當作寶貴的教訓,不再發生類似錯誤,便是君子所應為。
過失不但要看作教訓,而且要善於補救。對不起人家的,要設法補償;增加人家的困擾,要及時道歉並且馬上調整。
既然君子是長期努力的目標就需要不斷地修治自己,《禮記·大學》里講過這樣一段話: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可見修治自己,是任何人都不能夠忽視的。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是事實,但人不必害怕錯誤,只要不存心、不貳過,有過失趕緊設法補救,就可以了。
在中國社會,隨時隨地有十隻手指著,也有十隻眼睛盯著,不必逃避,也用不著埋怨,把它當作對自己的考驗。
通過這些檢驗,自己的修養又高了一層。這樣不斷努力,不斷接受考驗,只要經得起,成功即在眼前。
不要罵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也不必白費心思。
想要改變這種觀念,我們最好面對這樣的事實,能夠跳脫出來,勇於嘗試應該做的事情,不用害怕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