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假期就要到了
最近幾天有媽媽問
帶寶寶外出怎麼安排輔食
今天我們就再整理一些
把我們嘗試過的幾種方法
和大家分享
▽▽▽
其實帶寶寶外出旅遊,如果是18個月以上已經安排三餐輔食的話,多數家長沒那麼糾結,讓人頭疼的是剛添加輔食或者每天還是1~2餐輔食的寶寶該怎麼吃。跟著大人吃,擔心油膩、重油重鹽重口味,單獨安排,又不好安排。
今天我們就重點分享一些還處在「輔食+奶」階段的寶寶外出如何安排三餐的問題。
從我們專業的角度來看,「輔食+奶」這個限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帶寶寶外出途中,家長認為寶寶有沒有必要安排輔食。
這才是關鍵。
從我們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家長來說,帶1歲以下寶寶外出,不做輔食的居多,每天一餐輔食,很容易被奶代替。
每天兩餐、三餐輔食的寶寶,考慮如何安排輔食的就多一些。
如何解決寶寶在外出、旅途中的吃飯問題,也是我們關注的一個方向,所以我平常做過很多不同的嘗試,有多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給寶寶解決輔食問題,既然是輔食,基本上年齡要限定在2歲以下,2歲後可以酌情選擇外出時孩子和大人共餐,但我個人更偏向於3歲前都盡量給孩子帶自製輔食外出,如果感覺有必要,不限制年齡,只要不想讓孩子外食的時候都可以帶飯的。
我的建議前提是讓孩子保證全天足量蔬菜攝入,盡量避免在飯店和大人吃同樣的飯菜,攝入過多油脂和鹽分的問題。因此方便、快速並不是首先考慮的因素。
如果只考慮大人製作輔食方便和快捷,不考慮孩子的營養均衡角度,選擇飯店堂食,清水涮一涮去掉過多油脂和鹽分,輔食剪剪碎就行了。
一、日常外出、一日游用保溫飯盒帶一餐輔食
這種是比較省事兒的,提前做好一餐,用保溫飯盒裝好,外出時隨時隨地能開飯。
這樣做的唯一的不方便就是要提前準備好飯菜,但是對於家長來說真的是太方便了,外出就餐點菜不需要考慮孩子的口味,如果孩子和成人的就餐時間不一致,帶著寶寶的飯菜隨時隨地能夠開飯,最重要的是自己製作的飯菜符合寶寶日常的口味和營養需求。
自帶寶寶的輔食外出用餐的話,除了上面的餐具用品可以攜帶,另外推薦保溫飯盒和燜燒杯。
先上幾張圖看看我日常給孩子外出帶飯的搭配:
燜燒杯可以帶湯品或者麵條、餛飩,當然,麵條和餛飩燜久了就軟爛成一坨一坨的,口感不好。主食也可以不帶,在飯店叫一份米飯或者餅之類的。
二、短途游兩三天,自己做輔食+外食
我嘗試過帶著小號電燉鍋和食材外出。
將食物分裝,調味品小份分裝
焯水製作
這樣做的好處不必擔心孩子外食次數過多,蔬菜攝入不足的情況出現。每天至少有一餐是少油清淡,蔬菜充足的。
劣勢也顯而易見,行李箱空間有限,帶著鍋和食材比較占空間。另外外出遊玩耗費體力精力,回到酒店很累,沒有勁兒再去做一頓飯。
三、讓寶寶和大人共餐。
這是最省事的選擇,也是很多家長的選擇。需要注意幾點細節:
1、飯店的飯菜多數是高油高鹽,即使是青菜也是如此。所以吃之前要用清水涮掉多餘油脂和鹽分再給孩子吃。
2、攜帶輔食剪,把大塊食物剪碎再給寶寶吃。
3、注意葷素搭配,很多餐廳的兒童餐也不一定就營養搭配合理。
4、多選擇清水煮、燉的食物,不吃或少吃油炸、燒烤食物。
5、注意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涼拌菜除非是現做現吃,否則盡量不給孩子吃
6、清水鍋底的火鍋是不錯的選擇,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蔬菜、豆製品,而且沒有太多油脂。特別適合小月齡寶寶。
四、提供食譜讓餐廳照著做(成本最高)
我試過讓酒店餐廳按照我提供的食譜給孩子做飯,當然價格並不會降低……這樣做當然也是省事省時,但前提需要酒店餐廳能提供這項服務。
這幾種方法可以結合著靈活安排,比如三天兩晚的短途游,我一般這樣安排:
第一天:
中午在家吃完午飯出發,保溫飯盒帶一餐晚餐
第二天: 早餐酒店自助餐,可以選擇的食物種類很多,有的還可以做寶寶麵條或者小餛飩
午餐外食
晚餐自己帶鍋具食材製作
第三天:
早餐酒店自助餐
午餐選擇酒店餐廳按食譜製作或外食
下午返程
這樣是能減少孩子外食的機會,如果外食選擇清水鍋底的火鍋的話,孩子吃飯基本上就不受什麼影響。
為什麼我反覆建議外出旅遊要注意孩子的飲食問題呢?孩子的味覺比成人敏感得多,即使用清水涮過的菜品,對於孩子來說口味也是略重的。3歲以下的寶寶正處於輔食添加的關鍵階段,很可能外出旅遊一次,外食幾天,孩子的口味就變了。回到家再吃家庭烹飪的輔食,會覺得沒有味道,不好吃。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不能及時、準確分析出孩子食慾變化的原因,擔心孩子餓壞而採取一些比如飯後給奶、增加奶量、增加水果、零食加餐的量等等錯誤的應對方法,反而有可能加重孩子的挑食問題。
帶寶寶外出旅行,飲食很關鍵,外食次數增加,油脂攝入多了,蔬菜攝入不足是常態,寶寶特別容易出現積食、食慾變差、口味變重的問題,加上旅途勞頓,消化出問題更容易生病,所以旅途中吃好、休息好才能玩得好。
希望我們的建議對爸爸媽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