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
土沁可分兩大類: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內釉下直入胎骨的沁。
土沁之痕與自然界中的多色澤酸、鹼、鹽等土質相關。
原則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嚴重。
當然也與存放環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關;
也與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製作和所存放的地質的鐵等元素含量不同有關。
而在我國特定地區的特殊樹種根須沁於器表的也有。
我國幅員遼闊,土質結構多種多樣,酸鹼等沁以及現代工業的微沁也是存在的。
出土器會出現其特殊的變化。因受沁而氣泡破裂,以及二次開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會使釉表發生另類變化。
因而,不能以某一種環境下的器物之沁作為通用標準來試行運用,而要客觀公正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土沁】是鑒定出土物的重要指標,意義重大!以下以圖文方式,供師友們共同學習提高!
下面的土沁是大開門明碗上的。


其實這是低仿元青花上的土沁,微觀照片就有點迷惑人,但看龍的土沁就很容易分辨了。


這件土沁應是對的,但依然有點打眼,土沁太重的本來惹人生疑,這件還是看對。



雖然這件東西看對,但仍不建議藏友選擇這類藏品,沁成這樣,已沒多大價值(瓷史名品除外),記住下面的一句話:土沁多的,未必老,即使老,未必好!初學者常常陷入這個誤區,迷信土沁多的「老瓷」!
這件是開門宋代官窯瓷片的土沁,大家注意體味比較。

明代民窯土沁(水坑品),這種開門水(土)沁,仿不出來。


因為是明代官窯瓷上的沁色,難度很大,但青花發色有味道,如對,應是永宣蘇料。

上一明代官窯瓷片的衝線中的「土沁」,可以比較。

再上一批官窯瓷片上的土沁圖。
【注意】這些土沁基本未入釉下(更別談深入胎骨了)
個人總結,僅供參考:官窯瓷因胎釉精細,且結合緊密,土沁很難沁入釉下(宋代汝、官、鈞、哥以及部分元青花除外)。也就是說,看到土沁很重(深入胎骨)的官窯瓷,要多留個心眼!




以下兩張來自「元青花瓷片博物館」。


鬥彩被土沁腐蝕的效果

往往是越高級的精品,越受人保護,經常是沒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
相反,仿古作舊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圖讓人誤以為是老東西。因此遇到臟乎乎碰劃痕迹明顯的一定要仔細看,不要認錯。用有無使用痕迹來判斷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級精品否定了。
收藏界歷來講究瓷器的是真、精、美、「新」,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沒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
瓷器本身如果對,有土沁和沒土沁都是對的,瓷器本身不對,有土沁或沒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對的。只是說,假土沁的一定不對!真土沁的很可能對!

強調一點,土沁鑒定只是鑒定其中一方面!看瓷器是個綜合判斷過程!
土沁、海撈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決定器物的真假,要看器物本質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畫風、工藝,其它都是表相!
(原文轉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