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堂弟家時,我正好聽到以下這樣一段對話。
「媽,我已經說了別給孩子加鹽!」
「就那麼一點點,有啥事?」
「醫生說不能加!」
「醫生說得都對啊?你小時候不也吃鹽長大的?」
女兒還小時,我也跟我媽有過類似的對話。
老一輩覺得,小孩不吃鹽,沒力氣;而年輕父母又認為,孩子還小,吃鹽不好。
那到底誰是對的?
孩子多大能開始加鹽,越晚越好嗎?
我以前問過兒科醫生,他告訴我,很多家長都做錯了。
一:孩子到底多大能加鹽?
孩子吃鹽,其實是分年齡階段的。
● 1歲以內
兒科學會指出:1歲以內的孩子,不需要額外加鹽。
別說鹽了,醬油、生抽、蚝油這些統統都別碰。
為啥?
因為:母乳和奶粉里已經有天然的鈉,夠用了。
孩子吃輔食時,胡蘿蔔、雞蛋、南瓜、牛肉,天然就有味道。
而且,孩子的味蕾比大人靈,我們覺得寡淡,他們可能覺得剛剛好。
再說,小嬰兒的腎臟還嫩著呢,排鹽能力差,一口鹽下去,他們得辛苦「加班」好幾小時。
有時候你說「我就捏一點點」,但你知道嗎?那「一點點」對寶寶來說,可能都已經過多了。
嬰兒每天需要的鈉大約是200毫克,相當於不到半克鹽,我們手一抖,就超了。
● 1-2歲
這時候,孩子的身體逐漸成熟了,可以開始嘗試一點點鹽。
但要注意的是,一天鹽的量,不超過 1克(就一小撮,捏完你自己都看不見的那種)。
我們最好先把孩子的菜先盛出來,然後再加鹽給我們自己吃。這樣,就不需要額外再給孩子炒菜。
給孩子吃的菜,也以蒸、煮、燉為主,少油、少鹽,這樣對孩子更健康。
有時候,我們一看到孩子吃飯慢、吃得少,就想著:「是不是太寡淡了,加點鹽他就香了」。
孩子不咋吃飯,可能是因為食材太單一,也可能是零食吃多了,並不是菜「鹽放少了」。
● 2-3歲
2-3歲的娃,可以慢慢和我們吃同樣的菜,但前提是,我們大人也得「配合清淡」的口味。
盡量每天的鹽,不超過 2克(差不多兩個黃豆粒大小);為了孩子健康,我們大人的口味也跟著降一降,吃清淡點。
不然,娃還是會「越吃越咸」。
鹹菜、火腿腸、魚丸、湯粉面這些,少給孩子吃,能不碰就不碰。
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味覺「定型」的關鍵時期。
如果他從小習慣吃咸,他以後就改不了口;相反,如果清淡吃慣了,長大也不容易挑食。
● 3歲以後
一般來說,孩子3歲以後,腎臟發育得差不多了,能吃的鹽量,接近大人一半。
但重點是:吃鹽這事,不只是看年齡,更看「習慣」。
你家娃要是前幾年就吃得咸,那以後只會吃得越來越咸。
所以,養成孩子飲食清淡這個好習慣,是關鍵。
因為「從小吃咸」,會給孩子將來帶來一串副作用,比如:
●腎臟負擔重;
●長大容易高血壓;
●吃飯挑食、只愛重口味;
●增加肥胖的風險。
二:清淡飲食,有味道也有營養
不少人擔心,飯菜太清淡了,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
關於加鹽這件事,我們不妨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①1歲以內,堅持「不額外加鹽」
無論是煮粥、燉菜、蒸蛋,在孩子的輔食里,都不要額外加鹽。
若想給孩子體驗不同的味道,可以利用食材本身的鮮味。
比如南瓜、雞蛋、胡蘿蔔、肉類、海帶等,它們都有天然的甜、咸、腥等味道,同樣能刺激孩子味蕾,體驗不同的味道。
我們還可以用一些洋蔥、香菇、番茄等食材,增加香氣,幫孩子建立起對原味食物的喜好。
如果孩子不愛吃飯,別急著「加點鹽提味」,而要控制零食,把食物多變一些花樣,提高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②1歲以後,逐步引入,控制用量
過了1歲,可以適當加一點點鹽,但也不是放開來加。
醫生建議:
●每天總鹽量別超過1克。
●家裡做飯可以「先盛孩子的,再放鹽給大人」,或者單獨給孩子做輔食。
孩子吃得「有味兒」,不是靠調料堆出來的,是靠多樣化的天然食物建立起來的。
③關注隱藏「鹹味」的加工食品
很多加工食品里都藏著鹽。比如:肉鬆、香腸、小餅乾、小零食等等。
這裡邊的鹽,我們不能忽視。
而這些食物,孩子往往又很喜歡。但它們的鈉含量非常高,不要給孩子吃太多。
想讓孩子健康長大,控制這些「隱形鹽」很關鍵。
關於吃鹽的問題,有些家長會說:「我們小時候吃鹽也沒事,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嬌氣?」
以前沒有科學育兒知識,只能靠經驗,確實很多人是「沒事」。
但也有不少人,長大後腎不好、高血壓。
現在能更科學地照顧孩子,為啥不用呢?
味覺的形成,從嬰兒期就開始了。
我們給他什麼樣的飲食習慣,他就會跟著走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