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說張無忌是他筆下最強的主角,事實上這種說法難以服眾,畢竟以實戰而論,無論是《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俠侶》中的楊過,還是《俠客行》中的狗哥都比張無忌更為亮眼。
但你若說張無忌是武功配置最華麗的主角,那多半就沒人會反對了,不過華麗的武功配置卻沒給張無忌帶來一個好的結局,甚至根據書中的細節來看,他的結局很有可能是悲劇。
一、無解的武功配置
張無忌有多高配低能?其實拿蕭峰來做對比最為直觀。
蕭峰被譽為實戰王者,那是他一次又一次生死戰拼出來的,杏子林、聚賢庄、少室山的三場大戰,哪一次蕭峰不是霸氣外露,震懾群雄?

(張無忌出招劇照)
那蕭峰的武功配置如何?不能說「差」,但也談不上有多華麗,在筆者看來,蕭峰的武功配置只是純粹的不合理而已,因為他所學大部分武功都屬於進攻型的武功,說白了,同質化嚴重,若沒有像是周伯通、郭靖那種左右互搏的能力,諸如降龍十八掌、龍爪手、排雲雙掌等武功的作用差別不大,一次只能出一招。
但蕭峰卻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哪怕是一招太祖長拳都能被他使得出神入化,這樣的人怎能不強?
而張無忌的武功配置則是華麗中帶著「合理」,那《九陽真經》中的九陽神功能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力,要知道在金庸武俠世界觀里,內力深厚者修鍊任何武功都是手到擒來,有九陽神功的加持也讓張無忌修鍊其他武功都不費吹灰之力。
那乾坤大挪移則能夠讓張無忌輕鬆模仿他人的武功,這神功就好比是斗轉星移與小無相功的結合體,只要給張無忌足夠的時間,任何武功在他面前都毫無奧秘可言。
接著是太極神功,那可是張三丰集百年心血所創的精妙絕學,以柔克剛,天下以力取勝的武功在它面前都變得毫無意義。

(張無忌劇照)
而聖火令神功看似錦上添花,其實對於張無忌而言是最大的不強,比如這段描述就很直觀:「張無忌自得聖火令後,初時照練,還不覺如何,此刻乍逢勁敵,將這路武功中的精微處盡數發揮,心靈漸受感應,突然間哈哈哈仰天三笑,聲音中竟充滿了邪惡奸詐之意。」
這恰恰彌補了他優柔寡斷的弱點。
不過即便如此,張無忌也始終還是那個實戰拉胯的愣頭青,甚至他的結局都可能不會太好。
二、凄涼的結局
若你讀過連載版的《倚天屠龍記》,就知道張無忌最終的結局並非與趙敏一同歸隱大漠,事實上像他這樣的人中龍鳳,要從江湖中抽身又談何容易?他總會被人盯上。
不過率先盯上他的不是他的敵人,而是周芷若,連載版故事結尾,周芷若自覺罪孽深重,於是有了出家之心,但峨眉不可一日無掌門,於是她便將掌門之位傳給了張無忌,再加上張三丰的一番撮合,這事兒就成了。
書中是這麼寫的:「忌無奈,只得將峨嵋派武學秘本和兩截斷劍接了過來,戴上指環,重新向兩座靈位跪倒。周芷若率同眾門人,一一參見第五代掌門人。張三丰、宋遠橋等依次道賀。峨嵋群弟子均知張無忌武功卓絕,威望極隆,於本門將有莫大好處,雖有數人心懷不服,卻也不敢公然反對。」

(張無忌、趙敏劇照)
而這也為張無忌最終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後來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但明教卻始終與朝廷為敵,朱元璋便出兵鎮壓明教,明教從此式微。
朱元璋表面上是鎮壓明教,其實他想要的不過是張無忌的命,因為他知道,張無忌不死,他的皇位就坐不安穩,畢竟張無忌不僅有一身強大的武藝,同時還深得民心,武林威望遠高於他。
結合趙敏的原型是觀音奴來看,張無忌最終的結局多半是被朱元璋處死,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他的悲劇結局?
三、藏在姓
有人說張無忌鬥不過朱元璋是歷史必然所致,畢竟朱元璋是有歷史原型的角色,金庸不可能讓他輸給一個虛構的角色,若建立大明王朝的人是張無忌,那就不符合歷史事實了。

(張無忌、朱元璋劇照)
但那明顯是站在上帝視角解析問題,根本沒有參考書中的邏輯,其實順著武俠的邏輯,或者說順著金庸賦予張無忌的人設來看,這一切也是合理的。
比如張無忌這名字就起得十分耐人尋味,「無忌」二字便是百無禁忌,給人一種瀟洒飄逸之感,彷彿張無忌這個角色應該是像令狐沖那種浪子性格才是,然而張無忌在整個故事進程中,別說無忌了,他是處處受限一般,就因為他那優柔寡斷的性格。
然而你將他那名字反過來讀,一切就不難解釋了。
事實上類似的寫法,金庸在《天龍八部》中也使用過,比如蕭峰,反過來是「峰消」,蕭峰最終就是跳下山峰而亡;段譽,反過來便是「欲斷」,段譽的結局恰恰就是斷了慾念,遁入空門。

(蕭峰、段譽劇照)
而此時張無忌的名字反過來便是「忌無張」,該如何解讀?
很簡單,張無忌這個角色沒有自己的主張,他這一生都是在隨波逐流,他總是容易受旁人影響,他從來都沒有一個教主、一派掌門該有的魄力,他這樣的人又如何能獲得成功呢?他最終會以悲劇收場也實屬正常。
不得不感嘆金庸的故事確實是越品越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