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同舍
《淮南子·詮言訓》
【原文】
三人同舍,二人相爭。
爭者各自以為直,不能相聽。
一人雖愚,必從旁而決之。
非以智,不爭也。
兩人相鬥,一羸在側,助一人則勝,救一人則免。
斗者雖強,必制一羸。
非以勇也,以不鬥也。
由是觀之,後之制先,靜之勝躁。
【今譯】
有三個人同住一舍,住在一間屋子裡(三人同舍),其中的兩個人爭吵起來(二人相爭)。
爭吵的雙方(爭者),兩人各自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各自以為直),不能相互聽取對方的意見(不能相聽),互不聽從。
剩下的這個人即使很愚笨(另外一個人雖然愚鈍),卻必定能從旁邊判斷誰對誰錯,常能從旁邊斷定這件事。
並不是因為他聰明,有智慧(非以智),而是因為他沒有參入爭吵的緣故(不爭也)。
兩個人互相搏鬥,一個瘦弱的人在旁邊(一羸在側),如果他幫助其中一個人的忙,那麼就能使其取勝(助一人則勝),制止一個人就能使其免於災禍(救一人則免)。
搏鬥的人(斗者),即使力量很強(雖強),必定被瘦弱的人所制服。
不是因為瘦弱者驍勇,有勇力(非以勇也),而是因為瘦弱者本身沒有加入搏鬥之中(以不鬥也)。
從這裡可以看出(由是觀之),後面的制服前面的(後之制先),安靜的戰勝急躁的(靜之勝躁)。
【賞析】
「三人同舍」,三個人同住在一間屋子裡,其中有兩個人爭吵起來,爭辯不休,爭辯的人都說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而且互不相讓。陷於爭論的雙方,處於相爭關係中的兩個人,由於都想在爭論中取勝,往往自以為是,強詞奪理,各持己見。
而另外一個人,雖然很愚笨遲鈍,但他作為旁觀者,由於置身事外,故能心平氣和,擯除利害之心,分析和看待問題比較客觀,於是便能夠根據事實,從旁邊決斷誰是誰非,秉公而斷。
它說明了「旁觀者清」,以及「靜之勝躁」的道理。
「三人同舍」啟示我們,在日常的為人處世中,我們的角色雖然是當局者,但都要努力使自己保持一個理智的旁觀者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