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對某些刺激感到異常害怕,以致於難以將注意脫離該刺激,這會對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
教育者了解幼兒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背後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兒的恐懼感和注意偏向的來源,從根源上幫助幼兒更好地調節自己對威脅刺激的恐懼和注意偏向。
研究結果將為注意偏向相關的干預手段提供新的思路。注意偏向調節法通過對注意偏向進行訓練,以實現降低焦慮水平的目標,傳統的ABM法直接通過訓練注意偏向以達到目的,然而治療效果並不一致。
可能是因為ABM干預方法不一定能有效降低焦慮者對威脅的注意偏向。研究對威脅注意加工機制進行探究,試圖找到影響威脅刺激注意偏向的關鍵因素,為與注意偏向相關的干預手段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一、威脅評估在刺激威脅程度與幼兒注意偏向中的中介作用
將實驗一和實驗二相結合,有力地驗證了這樣的假設:幼兒對刺激威脅程度的評估對注意偏向產生影響,即威脅評估在刺激威脅程度對幼兒注意偏向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為威脅注意加工理論模型提供了實驗支持,即幼兒注意偏向受威脅評估輸出結果的影響。注意受評估驅動而不是刺激驅動,Field發現7-9歲兒童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信念能顯著預測注意偏向。
Amir等人訓練個體對模糊刺激形成積極解釋,並遷移到注意任務中,使個體更快脫離威脅刺激。情緒ABC理論也指出,影響個體情緒和行為反應的,不是事件,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理解和評估。
需要注意的是,實驗一發現在中介作用中,刺激威脅程度的直接效應不顯著,而實驗二發現直接效應顯著。溫忠麟和葉寶娟提到,當樣本量較少且總效應也較小時,容易得出完全中介的結果。
實驗一和實驗二樣本量相當,但和實驗二相比,實驗一的總效應較小,這可能是實驗一直接效應統計不顯著,而實驗二統計顯著的原因。
此外,實驗一得到間接效應佔總效應28.57%,實驗2為26%,說明了威脅程度對幼兒注意偏向的影響中除了受威脅評估的影響,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綜合多進程模型認為,個體的覺醒水平和工作記憶容量會通過對關聯繫統和基於規則系統的影響改變幼兒注意偏向。
如在高覺醒或低覺醒條件下,或工作記憶容量較低的個體,關聯繫統對威脅刺激的處理要優於基於規則的系統,這會使得個體的注意固著增強,注意迴避下降,表現出注意脫離困難。
此外,在進行威脅評估時,個體不止根據刺激的威脅程度,還會綜合其他因素進行評估。認知-動機模型和認知功能綜合模型認為,價值評估系統除了受刺激的自身屬性影響外,還受環境、個體當前喚醒水平及先前學習經驗的影響。
多維度理論提出,除了認知動機模型提到的因素,個體在進行威脅評估時還會綜合個體可應用的應對資源進行評估。
因此,雖然研究發現威脅評估在威脅程度對幼兒注意偏向影響中起中介作用,但仍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幼兒注意偏向。
未來的研究可以一一對這些因素進行探究,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個體是如何對威脅刺激產生注意偏向的,更深入探究威脅注意加工背後的機制問題。
二、隨威脅程度和威脅評估升高,注意迴避越迅速
實驗一和實驗二的結果都發現隨著威脅程度和威脅評估的升高,個體對憤怒軀體語言的注意迴避越迅速,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
前人以不同威脅等級的憤怒面孔為材料,控制刺激呈現500ms,發現隨著威脅刺激的升高,個體會先表現出注意迴避,再表現出注意固著。
而以不同威脅等級的威脅情緒圖片為材料的研究發現,不管刺激呈現時間是250ms還是500ms都表現出隨著威脅刺激的升高,個體先出現注意固著,隨後出現注意迴避。結果的不一致可能是刺激呈現時間、刺激威脅程度的不一致導致。
刺激呈現時間的長短意味著我們處於不同的威脅注意加工階段。威脅注意機制的整合理論認為當威脅刺激出現,杏仁核會迅速發生反應,對刺激進行快速、自動化加工,這是威脅注意加工的前期階段。
隨後進入威脅注意加工的後期階段,刺激會傳遞到前額葉皮層和相關腦區進行策略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注意控制機制和情緒調節機制。
注意控制機制主要控制刺激的注意脫離,情緒調節機制控制注意迴避,不管是哪個機制,其目的都是使注意脫離出威脅刺激,以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刺激呈現時間較長,個體會進入威脅注意加工的後期階段,若威脅刺激較大,則個體會遠離威脅刺激,以降低威脅帶來的不適感。
Pflugshaupt等人發現蜘蛛恐懼個體在看到蜘蛛刺激時會有注意警覺,隨後表現出注意迴避。此外,長刺激呈現時間中表現出來的注意迴避行為在點探測範式、外源線索範式、視覺搜索範式和自由注視範式中都有被觀察到。
而研究中刺激呈現時間為3s,已經進入了威脅注意加工的後期階段,且屬於長刺激持續時間,因此本研究中只能觀察到注意迴避行為。
然而研究中並不是所有結果都出現了注意迴避行為,實驗一中呈現高興軀體語言和中性軀體語言時,個體並沒有表現出顯著的注意偏向,實驗二中性組中也沒有對憤怒軀體語言刺激表現出注意偏向。
這可能是因為要在長刺激呈現時間中表現出注意迴避行為,還需要考慮個體感知到的威脅程度高低,即威脅評估結果的高低。
Koster等人發現,當刺激呈現時間為1250ms時,高焦慮個體對高低威脅情緒圖片都表現出了注意迴避,低焦慮個體只對高威脅情緒圖片表現出了注意迴避,對低威脅情緒圖片沒有表現出顯著的注意偏向。
A.L.Nelson也發現,在3000ms後,高特質焦慮個體對威脅情緒圖片表現出注意迴避,低特質焦慮個體沒有顯著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認知理論以及認知動機理論認為,高焦慮個體的威脅感知閾限比低焦慮個體低。
這意味著呈現相同威脅程度的圖片時,高焦慮個體更有可能輸出「存在威脅」的結果,則個體會對刺激表現出注意迴避;而低焦慮個體更有可能輸出「沒有威脅」的結果,則個體不會表現出注意偏向。
實驗一中高興軀體語言和中性軀體語言的威脅程度都比較低,因此在長刺激呈現時間中,幼兒沒有表現出注意偏向。
實驗中雖然兩組幼兒觀看的都是憤怒軀體語言視頻,但在經過訓練後,中性組對憤怒軀體語言視頻也沒有表現出顯著的注意偏向。
可能是因為有了消極選項做對照,中性組對刺激的威脅評估較小,因此在長刺激呈現時間上,幼兒也沒有表現出注意偏向。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嘗試加入空白對照組及積極組,以進一步驗證這一猜想。
三、建議
首先,研究探究的是注意脫離階段刺激威脅程度、威脅評估和幼兒注意偏向的關係,為注意偏向調節-威脅迴避的干預方法提供新的思路。ABM-威脅迴避干預法的目的是通過訓練引導個體遠離威脅刺激,以減小威脅帶來的不適感,降低焦慮。
然而傳統的ABM-威脅迴避干預法的效果並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焦慮的維持受注意偏向和潛在加工過程相互作用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注意偏向的加工機制中,威脅評估起重要作用,會影響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
這啟示在改進和完善ABM-威脅迴避干預法時,可以嘗試從威脅評估的角度進行思考,如:通過訓練個體對刺激的威脅評估來改變個體的注意偏向,進而達到降低焦慮水平的目標。
其次,為預防幼兒從發展早期的焦慮易感性發展為後期的焦慮問題提供了方法指導。對威脅刺激的恐懼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對周圍環境事物做出的正常、健康的情緒反應。
對威脅刺激做出恰當的恐懼反應及注意反應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是有益的。但是對威脅刺激的過度反應會對幼兒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造成不利的影響。
根據研究的發現,當意識到幼兒有對威脅刺激的過度反應時,教育者首先需要了解幼兒究竟因何對這個刺激產生過度的恐懼反應和注意反應,隨後根據這個原因,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進行互動時進行對應的引導。
例如,若發現孩子過於害怕打雷是因為孩子並不知道為什麼會打雷,那麼教育者就可以跟孩子介紹打雷,並在打雷的日子裡與孩子共同感受,那麼孩子對打雷的威脅評估就會逐漸降低,打雷引起的過度注意偏向也會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