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和孩子爸爸都陽了,發燒、咳嗽一樣都沒少,但與我們朝夕相處的沐沐,卻沒有發燒、生病,我想這可能跟孩子的免疫力有很大關係。
如今,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負責人,在這一場拼「免疫力」的比賽中,相比成年人自己,父母們更關心的是孩子的健康狀況。
隨著防疫政策的調整,因為擔心外面的「小陽人」,很多父母都不敢帶孩子出門了。
孩子的免疫系統正處於一個發育的階段,無疑是弱小的,更需要保護。
換句話說,免疫力弱或發育不成熟時,細菌病毒就容易攻擊人體,使其生病。
免疫力強,即便被病毒感染,強大的免疫力也能將病毒的侵害降到最低,讓孩子更快痊癒。
面對新冠病毒,免疫力是孩子體內最強有力的屏障。
它像是一道護身符,承擔了重要的防禦任務,與外界來侵襲的細菌病毒做鬥爭。
在這個冬季,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也是父母們關注的話題。
但是一些破壞孩子免疫力的方式,家長要了解,應盡量避免。
一些破壞孩子免疫力的方式
1.剖腹產
有研究發現,剖腹產出生的孩子,一些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會比產道分娩的孩子都要高。
這是因為孩子通過產道出生,會接觸到母體產道中的一些益生菌,這些菌可以定植在孩子的腸道,讓孩子獲得很好的免疫力。
而剖腹產出生的寶寶,由於出生環境都是滅菌環境,也就沒有機會獲得益生菌的定植了。
因此,自然分娩的寶寶,獲得了更自然的腸道免疫力。
2.濫用抗生素
雖然抗生素挽救了很多生命,但是孩子生病,要診斷清楚是什麼疾病才能用藥,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抗生素。
孩子生病,家長著急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只要生病,就用抗生素,這容易使身體產生耐藥性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
3.過度消毒
雖然關注孩子的健康是好事,但是過度消毒,也會破壞孩子的免疫力。
曾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小男孩只要一上幼兒園就出現感冒、過敏癥狀,但在家裡癥狀就會緩解。
後來發現是家長過度消毒,導致家裡微生物太少,孩子的免疫力下降,無法抵擋外面的細菌,才會出現一出家門就生病的情況。
我們生活在與細菌共存的環境中,人的免疫力系統也是需要訓練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不斷接觸環境中的少量細菌病毒,會刺激體內免疫細胞發揮作用,從而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而環境太乾淨,孩子體內免疫力細胞得不到刺激與鍛煉,就會逐漸喪失戰鬥力。
孩子嬌嫩,需要呵護,但是不需要過度消毒。
如何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為了讓孩子少生病,家長可以從這幾方面來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1.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是人類歷史被證明有效的方式。
接種疫苗,不會對身體產生壞作用,而是類似輸入了特殊的防禦分子,當遇到這類病菌後,可以提升免疫系統對侵入的病毒進行快速反應,維持身體健康。
寶寶出生後,要按時接種各種計劃免疫疫苗,自費疫苗,有條件的話也要考慮給孩子接種。
2.平衡膳食
寶寶出生後的前6個月,盡量純母乳餵養,尤其是母乳中的初乳,含有多種免疫因子,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不需要補鈣,但是出生後兩周內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
6-24個月寶寶,在科學添加輔食的同時,可以繼續母乳餵養。
輔食盡量豐富多樣,規律飲食。
3.保證睡眠
睡眠是促進孩子身體生長、智力發育,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果孩子經常睡眠時間過晚、睡眠時長過短,或者睡眠質量過差,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身體一直處於疲勞狀態。
長期如此,容易導致孩子機體抵抗力變弱,也會影響免疫功能,可能會誘發疾病。
4.適度運動
運動是小寶寶學習的工具,也是認知世界的途徑。
運動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專家的建議:
學齡前兒童每日不同強度的運動時間不少於3小時,中等強度及以上的運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減少久坐時間,盡量保證吃動平衡,預防和減少兒童超重和肥胖。
在天氣晴好時,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比如,寶寶滿月後,家長就可以抱其到室外活動曬太陽,每天5—10分鐘。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樣可改善機體的氣體交換狀況,使體內血氧含量增多,有助於其健康發育。
適當運動,在提高孩子身體免疫力的同時,對孩子的視力發育也有好處。
其實,除了接種疫苗外,飲食、睡眠和運動是孩子自然養育的基本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抓起來,可以有效增強孩子的抵抗力。
而情緒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果感染不可避免,家長也不要過分焦慮,容易影響孩子的情緒。
盡量保持平常心對待,放鬆愉悅的家庭氛圍,也利於抵抗病毒的侵襲。
高級育嬰師,二孩媽媽,關注母嬰健康,孩子的養育和教育,獲取更多育兒資訊,歡迎關注銀花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