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發了個朋友圈「一個熱,一個冷,為什麼要讓我冰火兩重天?」
沒忍住問了她是怎麼了?原來,她出差一周回家,遠遠的看見了在樓上的兩個孩子,她叫了兩個孩子的名字。
四歲不到的兒子看到她,跑得飛快地下了樓,一把抱住她,在她臉上親個不停,還一直說「媽媽,我好想你,你怎麼才回來?」
同學說都快給她感動流淚了,抱著兒子上樓,她看到7歲的女兒玩著玩具,看都沒看她一眼。
她叫女兒,說媽媽回來了。她女兒就輕描淡寫地「哦」了一聲。
同學跟我說,一周沒見的孩子,她沒想到會是這個態度。
她說對於兩個孩子,同樣的教育方式,女兒就是不貼心,別人都說養女兒是小棉襖,但她一點都感受不到。
她兒子上幼兒園,學校每天發的小點心,他都會留一點回家,說要給媽媽嘗嘗。
在外面買了什麼零食,他打開包裝後,首先是給身邊所有人分享後,自己才吃,有時候甚至全程分完了,自己一點都沒有,但他也不會介意,不哭不鬧。
大的女兒就不行了,學校發了什麼吃的,她都不會說,全部吃完了才回家,同學說如果不是看別的孩子拿著,她都不知道。
有一次同學有事,拜託她的同事去接她女兒,那個同事走的時候給她發了照片說,我拿這些零食去給你女兒,你看一下有沒有她不能吃的。
同學看圖片很大一袋零食,有牛肉乾麵包,棉花糖什麼的,心想這麼多她應該會帶一點回家吧。
結果她同事沒送孩子上樓,到樓下時發了信息說孩子進電梯了,她就不上去了。
同學在家裡等了10來分鐘沒等到孩子,她嚇得不行,趕緊下樓去找,結果孩子正坐在她們大廳里吃那一袋零食,袋子裡面已經所剩無幾,看樣子是打算吃完了再回家。
同學說,她看到時心都是涼的。她沒讓孩子知道她看見了,轉身上了樓回家。
她回家後沒幾分鐘,孩子回家了,若無其事,隻字未提阿姨給她買過零食,她吃過零食的事。
同學故意問她,阿姨去接你就沒給你帶點小禮物嗎?她女兒面不改色地說沒有啊。
同學想著孩子小,忍住沒有說穿。
她家兩個孩子吃飯也是,遇到好吃的,他兒子會先放著,先吃自己不太喜歡的青菜,這樣他會越吃越快,因為後面都是自己喜歡吃的。
她也告訴過女兒,弟弟這樣的方式很好,就像生活有盼頭。
可是,她女兒就完全不會聽,每次吃飯就先挑最喜歡的吃,到最後剩下不愛吃的,就越吃越慢,每次同學碗筷都收拾完了,她一個人還在桌子上面吃,
同學經常給我們說,一個媽媽生的,同樣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性格?這我也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