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2025年06月14日17:00:28 育兒 9713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而逃,劉孫聯盟享受完短暫的勝利後,開始了對荊州的爭奪。

周瑜率領東吳大軍攻打南郡,用計詐死,將曹仁引誘出城。

最終大破曹軍,一舉拿下南郡,彼時的周郎,志得意滿。

可誰知,周曹雙方激戰之時,諸葛孔明卻早已暗中調遣趙子龍偷襲荊州,輕易將其佔領。

真是一波將平,另一波又起。

剛剛拿下南郡的周郎,回頭髮現劉備已佔據荊州核心地區,心中大怒。

於是想了一出「美人計」,以聯姻之名,誘劉備過江。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然而,劉備身後的諸葛軍師神機妙算,早令趙雲貼身護衛,以至於江東眾人「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國之精彩,正在於這環環相扣的較量。舊患剛除,新憂又起。

謀略交鋒跌宕起伏,作為看客,自是心滿意足。

但這接踵而至的麻煩,放在現實生活中,還是難免令人頭疼。

正如泡茶一事,村姑見過不少茶友,千辛萬苦之下選好茶具,沖泡時又犯難了。

都說好茶要快出水,但這快出水怎麼這麼燙手?

今日,便來仔細講講,如何才能在不燙手的情況下,行雲流水地快出湯。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2》

想要出湯不燙手,蓋碗選擇有講究。

首先,要選容量標準的蓋碗,不宜過大。

蓋碗容量大,重量也會增加。

過重的蓋碗,在抓握出湯時,自然要花更大的力氣。

對腕力不足的茶友來說,一款太大太重的蓋碗,用起來並不順手。

持蓋碗時,為了保證穩定性,手指會不自覺地用力、緊貼碗壁,如此一來,很容易被滾燙的碗壁燙傷。

常見的110毫升的蓋碗,抓握起來輕鬆,日常使用也綽綽有餘,更適合新手。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其次,首選薄胎的白瓷蓋碗。

相比導熱速度極快的玻璃蓋碗,胎薄的白瓷蓋碗散熱快,也不吸香吸味,在保證了沖泡舒適度的同時,又能保留茶湯的原滋原味。

最後,器型方面,推薦經典的倒鍾型蓋碗。

倒鍾型蓋碗,又稱大肚蓋碗,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撇口寬、底盤大,抓握起來不燙手,拿放也更平穩,對新手相當友好。

順帶一提,市面上花里胡哨的花瓣口蓋碗,碗沿曲折,出起湯來並不流暢,熱水很有可能順著碗沿流下,大大增加了燙手的風險,沒必要入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隻趁手的蓋碗,是出湯不燙手的基礎。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3》

注水這一環節,看似不起眼,卻同樣與出湯環環相扣。

見過不少新茶友,對注水時間和水流速度沒有概念,直到湯水快溢出蓋碗才停手。

過量的沸水不斷將熱量傳遞至碗沿,即便是沖泡經驗豐富的老茶客,也難以招架。

即便強忍著將滾燙的蓋碗拿起,只要碗身稍微傾斜,多餘的茶湯便要如瀑布般飛流直下,灑在手上、茶桌上,既燙手,又影響美觀。

因此,注水要適量,出湯時才不燙手。

但若因為害怕被燙傷而刻意減少注水量,又是本末倒置,同樣不可取。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茶水比例被打亂,茶多水少,茶香無法被完全激發,泡出來的茶湯又苦又澀,等同於浪費好茶。

用110毫升的蓋碗泡茶,投茶5克,而實際注水量為90-100毫升。

這個注水量,茶水比例正好,茶湯也不會溢出。

對新手來說,注水時手忙腳亂,大多是不熟練的注水手法所致。

每次注水時,專註於水流和茶葉,平心靜氣地看著水流均勻地沖刷每一片茶葉,在恰當的時候及時停手,久而久之,習慣了注水的節奏,便能從容不迫。

另外,注水之後,切忌悶泡茶葉。

長時間的悶泡,不僅會導致茶湯濃釅苦澀,還會讓蓋碗積攢大量熱量,成為一個實打實的「燙手山芋」,很難拿起出湯。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4》

要做到快出水,最關鍵的,還是出湯手勢。

既要快出湯,又想不燙手,用「三指握碗法」最為穩妥。

所謂「三指」,便是食指、中指、拇指三根手指。

出湯持蓋碗時,先用拇指和中指搭在蓋碗的碗沿,再將食指搭在蓋鈕上,起一個固定作用。

而後拇指與中指同時發力,用指腹將蓋碗捏起,此時,三根手指相互配合,形成了穩定的三角結構,將蓋碗穩穩捏在手中。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注意,捏蓋碗時,拇指、中指要處於同一水平線,捏在能隔熱的碗沿上,而非碗壁。

多餘的無名指和小拇指要留心收好,有的茶友在泡茶時,無名指放鬆後正巧搭在碗壁上,相當於直接和沸水「親密接觸」了。

提蓋碗時,要用巧勁,用手腕發力,揮著手臂直上直下,太過僵硬,出湯時整個身子都要大幅傾斜,不甚美觀。

想快速且順暢地出湯,出水口就要盡量垂直對準公道杯,隨著茶湯的流出,一點點加大傾斜角度。

剩下最後一些茶湯時,別忘了適當地上下抖一抖,瀝干碗底的茶湯。

老茶客不怕蓋碗燙手,是因為燙習慣了?錯!其實有3個技巧! - 天天要聞

《5》

喝茶學茶的路,向來不會一帆風順。

今天做不到快出湯,明天又泡出苦澀的茶,才是多數新手的常態。

但遇山開山,見水架橋。

遇到什麼問題,就提出來,解決它。

一衝一衝的功夫茶,喝的時候講究循序漸進,沖泡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呢?

沒有誰生下來就會泡茶,在學習與練習下,這些困難終將迎刃而解。

正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 天天要聞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太突然了!蔡瀾老先生才走不到兩周,楊少華老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這位相聲界的老前輩雖然早已離開舞台,卻並沒有消失在公眾視野。他生命中的最後階段,一直是在子孫和粉絲的陪伴下度過的。甚至在他去世消息傳來的四個小時前,他還在視頻中給兒子帶貨。戎馬半生楊少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老藝術家」的。他剛入行那會兒,甚至是...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 天天要聞

孩子被蚊子咬後「眼瞎」,醫生:蚊子每年害死70萬人,別大意

文|瑩媽01江蘇有一個女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蚊子咬了左邊的眼睛,結果眼睛嚴重過敏,壓根就睜不開了,左眼也算是瞎了,幸好右眼有一點點腫但沒完全瞎,還能看到一點點。媽媽哭笑不得,把視頻發到網上,萬萬沒有想到,同款的網友還真不少。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 天天要聞

人,要懂得適可而止(太對了)

人生似一場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奇妙旅程,每一步都面臨著抉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未來的走向。懂得何時該勇往直前、何時該急流勇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明白何時要全力以赴去爭取、何時應謙遜禮讓以退為進,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適可而止,並非懦弱無能的表現,而是歷經世事打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 天天要聞

親人去世,不掉眼淚的人,多半是這三種人,確實如此,不信不行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有相聚的歡喜,也有離別的哀愁。小到日常的分別,大到生死的訣別,我們口中常說的「永遠相伴」,在無情的時光面前,也不過短短百年。當親人突然離世,為何有些人不會痛哭流涕?其實,沒有眼淚,並不意味著感情不深,那些不流淚的人,大多是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 天天要聞

吳艷妮剛上大學時被孤立哭訴,媽媽反內耗式教育:不理就不理,媽媽當你朋友

近日,吳艷妮媽媽熊艷的一段訪談,引髮網友熱議。訪談中媽媽表示:吳艷妮就像是榴槤,人們對她的看法兩極分化,從小教育她要有接受不被別人喜歡的能力。熊艷在訪談中回憶,女兒吳艷妮剛去北京體育大學上學的時候被孤立,整個競技體校的女孩都不愛跟她玩,吃飯洗澡訓練都沒人陪,她就特別鬱悶。哭著給自己打電話。熊艷開導她...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 天天要聞

三篇小學生作文,卻看得我落淚

第一篇叫《媽媽》。孩子說:「除了媽媽,你在所有人那裡都占內存,只有媽媽,連老師發群里的照片都捨不得刪掉。」「占內存」——這屬於像素時代的詞,被孩子拿來度量愛的深淺。我們精心清理緩存、追逐流暢,媽媽卻像一片永不告急的海洋,默默沉埋所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