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果媽~
離婚,一件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離婚的父母,是否曾考慮過孩子的感受?
果媽的一個親戚是老師,他們班上孩子父母的離婚率,真的是超高,才3年級的班級,孩子父母離婚率就已經達到了30%。
老師能夠明顯感受到,離異家庭的孩子,和健全家庭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01 男孩從活潑到自閉,只經歷了一次父母離婚
這個男孩樂樂,是果媽看著長大的,樂樂從1歲到10歲,果媽從21歲到30歲。
樂樂是我們鄰居家的小男孩,從小就特別調皮搗蛋,爸爸媽媽大部分的時間,在外面打工,樂樂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很好。
7歲多那年,樂樂剛上小學,在班上非常活躍。在老師的印象里,樂樂是個活潑的孩子,而且非常容易帶動周圍人的情緒,讓同學們也變得開心。
老師說:不愧叫樂樂。
8歲那年,樂樂的父母從外地回來創業,那是樂樂最快樂的一年。只是好景不長,創業一年,虧了,而且還是因為被親戚給騙了。
9歲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鄰居家的吵鬧聲,然後,爸爸外出打工,媽媽留在家裡。這一年的樂樂,並不快樂,即便爸媽沒在一起,卻經常在電話中吵架。終於,吵鬧了半年多,父母離婚了。
老師說:樂樂的情緒,一天不如一天,再也不快樂了。
10歲了,樂樂在學校有時候一整天都不說一句話,老師有心無力。有一次,老師決定家訪,到了樂樂家,老師和奶奶溝通,在結束的時候,老師看到樂樂滿額頭、滿脖子的汗。可是,那時候已經深秋了,天氣很涼,樂樂穿得也不算多。
對於樂樂的改變,老師和他的監護人媽媽談過一次,媽媽只說:他還沒適應,過段時間就好了。
真的會好嗎?
樂樂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個例,尤其多見於離異家庭中。老師說:「我能改變孩子的學習,但是,我卻無法改變他們的家庭。」多麼無奈的一句話。
02 離異家庭的孩子,情緒發展易出現的6個階段
不只是樂樂的媽媽,有很多人都知道,離婚對孩子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但是同樣的,他們也覺得這個影響是暫時的,時間長了,孩子總能慢慢恢復。
真的如此嗎?家長不妨先看看,離異家庭的孩子,情緒發展易出現的6個階段。
階段一:缺乏安全感
成年人離婚,大多會經歷「爭吵」這個階段,大人在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其實是非常惶恐的。尤其是有些大人在吵架的時候,就提到了離婚,孩子便會自問:「我以後該怎麼辦?」
孩子瞬間就缺乏了歸屬感,覺得爸爸媽媽不要自己了,自己的家破碎了,自己無處可去了。這種不安,其實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然後讓孩子產生自卑、焦慮的情緒。
階段二:充滿痛苦、憤怒的負面情緒
父母離異、即將離異,痛苦的其實不只是父母,還包括孩子。
在父母看來,離婚是因為某一方的過錯或者一些具體的問題,但是孩子會將父母的過錯歸咎於自己,覺得是自己不聽話、不認真學習等問題所致。
因此,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孩子會在父母鬧離婚的時候哭喊:「爸爸媽媽,你們不要離婚,我以後一定聽話,好好學習……」
這不只是出現在電視劇中,更出現在生活中,這時候孩子的內心,是非常痛苦、悲傷的,想要用自己的聽話,來改變一個家庭。
但是大多數時候,孩子的力量不足以挽留一個家庭,在父母離婚成為定局的時候,孩子的痛苦便會轉化為憤怒,出現各種家長無法理解的逆反行為。
階段三:盲目樂觀的幻想
在離婚已成定局之後,孩子的內心,可能會開始自我安慰,來讓自己好受一些,比如:離婚後,生活或許會變得更好。
因為,其實孩子也受夠了家裡之前雞飛狗跳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帶給他們的,也是恐懼。
所以,父母離婚後,缺乏判斷力的他們,還不知道以後要面臨的事情,他們對未來的樂觀判斷,大多時候是盲目樂觀的幻想。
階段四: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階段,就是鄰居家孩子樂樂正在經歷的階段。
父母離婚,對於孩子來說其實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因為一旦說出「單親」這個詞,別人的眼神都變了。害怕別人的嘲笑與奚落,孩子便會逐漸關閉「內心的大門」。
他們拒絕和別人交流,他們自卑、敏感、孤僻、憂傷,甚至還會懷疑別人看不起自己,產生猜忌的心理。人際關係的障礙,便產生了。
階段五:走出
父母離婚,孩子的痛苦、憂傷、憤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後,不知道如何排解,也沒有人能夠為孩子排解,孩子的選擇可能會非常直接,那就是離開這個傷心之地。
離家出走,也是孩子不願直面傷痛的一種方式。
階段六:重獲新生
對於6歲以內的孩子來說,他們對離婚的概念不是很明確,這時候只要家人給予及時的陪伴,孩子對父母離婚這個事實接受得會比較快,可以快速過上新的生活。
但是對於有一定理解力、判斷力的孩子來說,想要冷靜思考、重獲新生,其實是非常困難的。雖然前面5個階段並不一定都會發生,並且發生的順序也有所不同,但如果孩子在此期間,沒有收穫到正確的指引、教育等等,那麼孩子重獲新生的幾率,將會很小。
03 如何將離異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
罪不及孩子。
一場失敗的婚姻中,作為父母,必需顧及孩子的情緒,否則孩子便很難進入第六個階段「重獲新生」。
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已經無法避免,所以,夫妻只能想辦法將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影響降到最低。
首先,離婚前的爭執,要避開孩子。
刀架在脖子上的那一刻,是最為惶恐的。因為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是生,還是死。
有些父母在離婚前,爭執非常厲害,有情感爭執,有財產爭執等等。這些爭執無一不是在告訴孩子:你的父母感情破裂、要離婚了。
孩子需要承受的,便是這種等待的痛,甚至這些爭執,還會在孩子心裡種下恐婚的陰影。
避開孩子爭執,至少,能夠讓孩子減少一些傷痛、恐慌。
其次,讓孩子知道父母離婚,只是換個方式生活。
有的孩子覺得,離婚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這樣想的孩子,受傷更大。
但如果父母告訴孩子,離婚,只是換個方式生活,爸爸媽媽依舊是愛孩子的,那麼孩子也能以最快的速度走出這份不愉快。
好聚好散,和孩子卻永遠不散,這是離婚對孩子最好的交代。
最後,離婚後,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
有些父母離婚之後,孩子一夜長大,因為他們所認為的避風港,沒有了。
父母一定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在有異常的時候,要給到孩子及時的疏導與指引。孩子在重溫到愛,對父母離異生活慢慢接受的時候,孩子也能夠慢慢走出來了。
寄語
婚姻不易,需且行且珍惜。
孩子也不易,父母別因為自己婚姻的不順,讓孩子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