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養孩兒為防老,可孩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2022年10月01日17:48:10 育兒 1603

芸芸眾生系列之一:瑪雅的故事

都說養孩兒為防老,可孩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作為父母,你更願意孩子前程似錦,飛得山高水遠,一年半載不得見一面。還是更願意他安安穩穩,朝九晚五,住在一腳油門就能回家的地方?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吧!畢竟中國的父母大部分都是主動付出型的,只要你能飛,哪怕燃盡自己,也要保孩子無後顧之憂。


都說養孩兒為防老,可孩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 天天要聞

瑪雅生活在一個小城市,那時候的小城真的很小很小,從東到西步行都用不上十幾分鐘。

瑪雅的爸爸媽媽都是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開明又相對寬容,她小的時候很有語言天賦,那時候,課外輔導班還沒有幾家。她因為很喜歡學英語,他爸爸就用自己的全部工資給瑪雅請老師,教她英語。

不管風雨,只要有課,都會堅持去上,日復一日,瑪雅的英語成績在小城首屈一指。不斷的代表小城去上級市或省城參加比賽,都取得很好的名次。

學出成績了,更堅定了瑪雅父母對女兒的栽培之心。那時候,全家就決定瑪雅將來就走英語這條路了。


都說養孩兒為防老,可孩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 天天要聞

很快高考結束了,瑪雅報的是外國語學院的英語系。大學畢業,瑪雅的父母舉全家之力,拿出一輩子的積蓄,將瑪雅送去了英國繼續深造。她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一路優秀到英國去。

因為男朋友是英國的,學成之後,也留在了英國。並且在英國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美國摩根銀行駐英國的辦事處實習主管。


都說養孩兒為防老,可孩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 天天要聞

後來就忙著結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一度想讓自己的父母去英國看看,但是父母拒絕了,因為去英國往返機票很貴,還得安排住宿等等很多事情,父母怕給她添麻煩,就不去了。

再後來,瑪雅的孩子三歲的時候,她爸爸腦梗了,雖然搶救及時救回了一條命,但是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瑪雅急急忙忙請了年假帶上老公孩子回來看望父母,回來待了十幾天,假期即將結束,灑淚別了父母,回去了英國,留下許多無奈和牽掛。

瑪雅每年都會給父母打一萬英鎊留著父母應急使用。平時父母有退休金,也用不到這些錢。但是母親習慣了,把錢取出來存到一個單獨的賬戶里攢著。只留一部分生活開銷夠用就可以了。

人家都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過年之前,瑪雅媽媽去銀行取錢的時候,被一個轎車撞了,當時人就倒地昏迷了,轎車司機逃逸離開了。不知道躺了多久,後來因為天太冷了,人一點點清醒了過來,找了親戚幫忙送去了醫院,但是受傷的左手因為拖的時間太長,已經接不好了,廢掉了。抬不起來,只能一直軟塌塌的垂在身側。她媽媽也沒看清車牌號,只模糊記得是黑色的車,可是這管什麼用?找不到肇事的車輛,也報警也沒起到作用。瑪雅的年假用完了,知道這件事,心急如焚也回不來國內,只能每天打電話詢問情況。再多的語言問候也抵不過人在身邊端杯水,遞碗粥,可是,她回不來。那時候不知道媽媽的心裡是不是有點後悔,孩子離的太遠了。


都說養孩兒為防老,可孩兒山高水遠他鄉留 - 天天要聞

再後來,春暖花開的時候,經常能看見瑪雅的媽媽垂著一直手,用那隻好的手,單手推著坐著輪椅的瑪雅爸爸,在樓下曬太陽。日子一天天重複,只是感覺兩個人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

【圖片來自網路】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 天天要聞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親愛的寶子們!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墓祭祖寄哀思。作為傳承千年的重要節氣,清明節不僅是緬懷先人的日子,更是凝聚家族情感、傳遞文化精神的紐帶。民間俗語「清明不兩墳,一墳不兩紙」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家族倫理、祭祀禮儀與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本文將深入解讀這一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