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待花開,知足常樂

2022年09月30日07:34:15 育兒 1851

沒有幾個漢語辭彙比「望子成龍」更令我不安,事實上這四個字簡直令我感到憤怒:有本事你自己「成龍」就好了,為什麼要望子成龍?
如果漢語里有個成語叫「望爸成龍」或者「望媽成鳳」,當父母的會不會覺得很無禮?
——《願你慢慢長大

靜待花開,知足常樂 - 天天要聞


人們總是期望太多,知足太少。以前父輩對孩子的期望,能吃飽穿暖就好,現在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應接不暇。孩子如一台學習的機器,有過之而無不及。無外乎就是將家長們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與夢想,強加給孩子。還可以冠冕堂皇地說一句:「為了你好。」


這些是不是也可以說是父母對孩子所期待的「慾望」,期待他們的出色可以為自己爭光;期待他們每學的一樣知識都值得炫耀。當見過了身邊出生就有缺陷的人、每天聽聞出意外的事,我就釋然了許多,健康快樂就好。

靜待花開,知足常樂 - 天天要聞


在紛繁複雜的俗世紅塵中,我們成人也會面臨很多誘惑,感覺什麼都想要,可再強大的身心也無法負荷所有的慾望,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取捨的選擇,隨時剪除內心不必要的慾望,知足常樂,活得自由自在。


作家木心先生曾在《從前慢》這首詩中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慢,從字面上來感受,當然是生活節奏不快,但若從深層次上分析原因,我們會發現,以前的人身上有一種「心若止水」的沉靜、悠然的姿態,對待生命中的人與事從不強求,特別容易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

而現在的人呢,為了趕上生活的節奏,總是爭分奪秒,趕時間,趕應酬,趕地鐵,趕考試,帶著孩子趕下場興趣班……他們無時無刻不被慾望綁架,過得一點兒也不開心。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靜待花開,知足常樂 - 天天要聞


對孩子減少點期望,靜待花開就好。
對生活減少點慾望,知足常樂就好。
多點輕鬆自在,人就幸福快樂了!

#閱讀與創作#

#墨敏的素箋隨筆#

#頭條創作挑戰賽#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 天天要聞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親愛的寶子們!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墓祭祖寄哀思。作為傳承千年的重要節氣,清明節不僅是緬懷先人的日子,更是凝聚家族情感、傳遞文化精神的紐帶。民間俗語「清明不兩墳,一墳不兩紙」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家族倫理、祭祀禮儀與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本文將深入解讀這一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