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長,要做第一個敢跟孩子談「錯」的人

2022年09月30日04:24:12 育兒 1131

要想讓孩子的成長像參天大樹一樣,一步步地接近太陽,家長不能只看到它粗壯的樹榦拔地而起、健壯的枝幹繁茂展開,也要看到它深埋進地底、不見天日的萬千樹根如何直插泥土,死死咬住大地,做好最牢固的地基。

俗話說:樹有多高,根有多深。

好的家長,要做第一個敢跟孩子談「錯」的人 - 天天要聞

正是這深埋在地底的樹根,汲取陰暗之處的營養,才能孕育出樹榦的茁壯長大。若把樹榦比喻成人性的善,那根則是人性的惡,心靈也要從邪惡的事物中反向學到如何抵制、自省。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向善引導和以惡為戒,一樣重要。

1.

孩子,需要「底線教育

最近在網上看到太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聞,在家頂撞父母長輩、在校霸凌同學,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善良的品德,還有作惡的底線。

孩子的「小惡」,很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是「調皮的天性」,但天性就有善惡之分,「惡念」一旦漏出苗頭,一定要及時告訴他們,這就是惡,這就是千萬不能做的事,然後把他們的觀念扭轉過來。

我們總是會鼓勵孩子:「你以後一定要成為什麼什麼樣的人」,但我們卻忘了告訴他們:「你以後千萬不能成為什麼什麼樣的人」。家長在給孩子立榜樣的時候,也不要忘了給孩子樹底線。

尤其現在的家庭生活教育條件好了,孩子都是寵著、富著養,在家長的保護下,他們接觸到「惡」的機會少了,所以對這些人品底線的理解就更少了,更容易受到社會上「惡」的誘惑,從而走上歧途,做錯了事。

不難發現,很多社會新聞爆出來有惡習的青少年,家庭條件都不算差,甚至可以算得上「富二代」。而且在孩子犯錯被發現之後,家長第一反應是:「不可能,我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他從來沒做過這些事。」

沒錯,他們在家長的眼皮底下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才讓他們更好奇父母看不到地方,做這些「從未被提起」的事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所以在孩子被外界的「惡念」誘惑之前,家長不要太排斥孩子表露出「惡」的好奇,這是給他們明確底線、樹立底線的機會,讓他們知道做了錯事不可怕,可怕的是意識不到這是錯的。

2.

孩子,需要開明談「錯」

在他們最需要明確是非觀念的年紀,千萬不要害怕他們犯「小錯」,更不要害怕談「錯誤」。

很多家長不敢跟孩子談「錯」,有以下幾個顧慮:

一是「這樣會不會傷害到孩子的感情」。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第一反應若只有指責,孩子的感情當然會受傷。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家長應該分清孩子是故意還是無意地做了錯事。

如果是故意的,那指責是肯定的,但指責之後的鼓勵也不要忽視,家長要表示出相信孩子會改正的態度,也是給孩子改正的勇氣;

如果孩子是無意的,引導比指責更重要,孩子意識不到這件事的危害性,家長可以耐心地帶他從其他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比如被他打了一下的人是不是會痛,再跟他講這個事的後果,如果他的好朋友被這樣打痛了,以後可能都不願意和他玩了。只有他感同身受地意識到錯誤是具有傷害性的,他才不會再次犯錯。

二是「他懂事了自然就會分辨對錯了」。請問家長都沒跟孩子說過這是一個很嚴重的「事」,孩子從哪裡懂呢?要從下一次造成更大的錯誤嗎?

家長不要總把教育問題歸咎到學校的責任上,學校主責在孩子知識上的教育,家長才是孩子心靈上的教育負責人。

如果家長沒有做第一個對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負責的人,那就等於把一張潔白的紙放到馬路上,路過的誰都可以用筆畫兩道,等於把孩子的被教育、引導權讓給了他生命中隨便隨便遇到的一個人。

一個高年級的壞學生可能告訴他你喜歡什麼就去搶其他同學的;一個陌生的網友可能告訴他你看誰不順眼就去造謠他......任何一個帶有壞心思的人都可以在這張白紙上塗上不可擦去的污點,到了那時,家長再想糾正一切已經太晚了。

好的家長,要做第一個敢跟孩子談「錯」的人 - 天天要聞

3.

樹根雖深埋地底,但那只是為了汲取更多的營養,同時也要有堅硬的樹皮做底線保護好自己,拒絕被腐爛,然後向著更光明的地方茁壯成長。

如果沒有樹根深扎泥土,樹長得越高反而越危險,風雨一來就被吹倒在地。就像沒有底線的人,表面越是混得風生水起,高樓坍塌的時候越是摔得稀碎。

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要能讓孩子明辨是非,主動向善享受陽光,主動抵惡引以為戒。孩子在明辨是非的能力上、選擇對錯的時候越是主動,越能體現這個家長在教育方面的成功。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 天天要聞

清明規矩:為何「兩墳兩紙不能破」?避開三類墳,這樣更文明

親愛的寶子們!清明時節雨紛紛,掃墓祭祖寄哀思。作為傳承千年的重要節氣,清明節不僅是緬懷先人的日子,更是凝聚家族情感、傳遞文化精神的紐帶。民間俗語「清明不兩墳,一墳不兩紙」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對家族倫理、祭祀禮儀與生態保護的深刻思考。本文將深入解讀這一傳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