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牛的姐姐
父親是個知識分子,他理解爺爺奶奶的良苦用心,當時的農業社會背景下,資源匱乏,為保障家族的延續,整體社會資源向男性傾斜,在農村,有多少兒子就有多少話語權,在村裡的各類或明或暗的鬥爭中取得優勢。農業社會,一定程度上,暴力是保障自己生存的要件,這是當年的背景下生存的需要。但父親更理解國家對於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力度,也預見到違反政策,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父親那段時間裡面,腦袋裡每天都是「傳宗接代」思想與計劃生育政策進行激烈碰撞。但孔子說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傳宗接代」思想最終佔領了高地。
二姐是在鄉里的衛生院出生,早產,瘦小的身軀並未掩蓋住她的討喜,圓圓的小腦袋,雪白的臉上泛著微微的紅暈,水靈靈的小眼睛,時而忽閃忽閃的,一會兒左看右看顯得特別可愛。當時鄉里的醫院裡也一下子流傳開一個聲音,今天出生個小女孩,好漂亮好可愛...那幾天各個科室的醫生和護士,都跑到阿牛母親病床旁,看看這個漂亮的女孩,在醫院住院的病人,也扒在門縫或者窗戶上,看完後都驚訝的竊竊私語。出院的那天,醫院裡好多的小護士,輪流抱著二姐好幾遍,這才肯罷休..甚至有位未婚的小護士,跟阿牛的父母商量,說你們違反了計劃生育,這個孩子會對你以後執教生涯有很大的影響,可以把這麼漂亮的孩子,送給她,作她的女兒,她保證一定把她當成自己女兒,撫養長大成人...阿牛父母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經過任何思考,毅然決然的拒絕了。
二姐出生後,父親依然是周末回來,阿牛的母親,在家裡邊忙農活,邊照看著兩歲的大姐和還是嬰兒的二姐。有時候母親要去田裡做農活,就把雙目失明的奶奶攙扶過來,給二姐餵飽奶,放在搖籃里,鎖上門,然後背著兩歲的大姐,去田裡,一忙就是一下午。奶奶拄著拐杖,在被鎖起來的屋子裡,坐在二姐的搖籃旁,拄著拐杖,在那不自覺的時不時輕微地抖動著腦袋。如果二姐哭起來了,她就拿她的拐棍支著搖籃晃幾下...然後她的粗糙的手,慢慢摸到搖籃裡面,感受著二姐的尿布有沒有濕,濕掉的話,還要拿出媽媽準備好的尿布,慢慢給她換上,雖然尿布換的時間很長,雖然也不知道這片尿布到底換沒換好,反正,二姐不哭了,那奶奶就認為這個尿布放的位置是放對了,然後繼續拄著拐杖坐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