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國內外大模型相繼展現出包括多模態、深度推理等卓越的性能突破,吸引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也引發了包括人工智慧行業競爭力、人工智慧能力邊界等一系列討論。
3月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與會專家聚焦人工智慧帶來的機會和挑戰、人工智慧應用落地,人工智慧治理等社會各界關注的話題進行了探討。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雲事業群總裁沈抖表示,人工智慧作為新的生產力方式打破了人類需求的邊界,帶來指數級增長的新需求並高效滿足,將人類從生存性勞動中釋放到創造階段性領域,拓展了人類自由的維度。他呼籲加速推進人工智慧。
未來或將實現「想像即現實、所想即所得」
人工智慧為人類帶來的最大的機會和挑戰是什麼?沈抖表示,大模型火爆也不過就短短3年的時間,大家已經看到這種巨大的價值。從更長的周期來回答這個問題,它帶來的機遇是對人類能力邊界突破最大的一次飛躍。未來基於人工智慧或將實現「想像即現實、所想即所得」,這將是一次巨大的飛躍,遠遠超過了當時的蒸汽機和電氣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
它帶來的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如何通過平台賦能每一個個體和企業,使其能公平地使用人工智慧、創造價值並善用這一工具。
人工智慧帶來需求爆發
都說人工智慧極大提高了人類效率,那如何定義人工智慧對效率的影響?沈抖表示,效率的關鍵在於滿足需求的速度。如果所有人的需求都相同,滿足起來自然容易,但真實的需求是多元的,所以,滿足需求的速度就是效率。而人工智慧會極大打開我們的需求天花板,帶來需求的爆發。需求爆發之後,就需要人工智慧再高效地去滿足。
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是當務之急
人工智慧未來很美好,但推動人工智慧創新,當務之急是需要加強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沈抖透露,百度即將上線三萬卡的自研國產晶元崑崙芯集群,同時還在繼續迭代模型。
專家認為,雖然我們暢想了很多人工智慧未來巨大的潛力,但把人工智慧真正的用起來才能實現。比如數據顯示,現在已經有六成以上的央國企和百度合作,基於大模型作行業創新,但現更多的企業其實並沒有把大模型用起來。而中國最大優勢就在於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應該抓住這些應用場景加速大模型的迭代和發展,真正讓中國、讓亞洲、讓更多的人能夠用上領先的大模型。
要找到與人工智慧和平共處的方式
現在學術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就是把一個人工智慧作為我們的一個對抗目標,這特別像生成對抗網路(gan)的運作機制,通過設置生成網與判別器持續博弈,不斷的去優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在不斷考慮人工智慧到底能不能超越人類。
沈抖表示,如果說人工智慧真的有一天超越了大部分人類,也不用那麼悲觀。就像幾年前當人工智慧擊敗人類圍棋選手的時候,人家都覺得糟糕死了,但現在人類照樣自己跟自己玩圍棋玩得挺好的。
沈抖認為,我們肯定要找到與人工智慧和平共處的方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藉助人工智慧反思我們自己,使得我們能夠更了解自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這個也確實是人工智慧帶來的另外一個很大的價值點。
通訊員 一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曉風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