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中國醫學界的天空同時黯淡了兩顆明星。相隔七小時,93歲的陸道培院士與84歲的宋善俊教授相繼離世,他們的離去恰似一場無聲的接力,將中國血液病學的薪火鄭重交予後人。
陸道培院士的名字與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緊密相連。上世紀70年代,當這項技術尚屬醫學禁區時,他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簡陋的實驗室里完成了亞洲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顯微鏡下的細胞培養皿見證了他連續36小時不眠不休的堅守,病房走廊里迴響著他與患者家屬長達數小時的病情分析。他創立的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累計完成移植病例逾萬例。
宋善俊教授則在長江之濱開闢出另一片醫學綠洲。他主編的《現代血液病學》至今仍是醫學生必讀經典,書中300餘萬字的手寫筆記里凝結著無數臨床觀察的智慧。在武漢協和醫院,他首創的「床邊教學法」培養出200餘名碩士博士,每次查房時白大褂後跟著的「醫學長龍」成為醫院獨特風景。他主導建立的華中地區首個層流病房,讓無數血液病患者重獲新生希望。
兩位宗師雖相隔千里,卻在醫學精神上形成奇妙共振。陸道培堅持「移植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首創個體化預處理方案,將移植成功率提升至國際領先水平。宋善俊提出「血液病治療要像繡花」,在凝血機制研究領域解開多個世紀謎題。他們共同主持修訂的《中國血液病診療指南》,至今仍是臨床醫生的行動綱領。
夜空中最亮的雙子星或許會隱入蒼穹,但他們播撒在人間的生命之光,將永遠閃爍,兩位大師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他們的學術思想化作千萬粒種子,在弟子們的臨床實踐中生根發芽;他們的人文關懷凝成溫暖的星輝,繼續照亮後來者的行醫之路。在這個櫻花紛飛的春天,醫學界失去兩位巨人,但人類對抗血液疾病的征途上,永遠矗立著兩座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