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科技人才是未來全球產業競爭的稀缺資源,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發展的同時,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與人才鏈正在發生系統性變革,全球科技人才流動呈現出一系列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國際化人才生態,以制度型開放破解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壁壘,成為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所亟需解決的戰略命題。
全球科技創新模式正在經歷從「主導—追趕」向「顛覆—革命」的範式轉變。人工智慧、物聯網、量子計算等新興領域的技術迭代速度顯著加快,各國對相關科技人才的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傳統的引才模式已難以適應當前複雜的國際競爭環境,致力於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必須在國際規則重塑的夾縫中尋找突破口。
第一,完善政策供給,打造制度型開放優勢。國際都市需要突破傳統政策框架,構建「靶向精準、動態適配」的科技人才政策體系。一方面優化頂層設計,在簽證便利、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形成制度型開放優勢。另一方面推動政策協同創新,可以通過與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及科技企業等合作建立「人才-產業-資本」政策包,根據產業動向和資本流向不斷推動人才政策的動態調整,由此也能在新興科技領域如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靈活適應人才市場的變化,及時推出專項引才計劃,以精準、靈活、高效的政策投入在科技人才引進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
第二,健全服務體系,提供全鏈條配套服務。科技人才的流動不僅是職業選擇,更是生活選擇,因此服務體系的完善必須覆蓋工作與生活的全場景。在住房保障方面,高端人才公寓應多布局在城市的科技園區及高科技企業集聚區,並推行租金補貼與購房資格動態匹配機制來擴大政策輻射面。此外,教育配套、醫療服務、社會融入等方面也深切影響人才紮根的黏性。
第三,創新管理機制,激發人才效能裂變。傳統人事管理制度難以適應科技人才「跨域協作、柔性流動」新趨勢,國際大都市需要建立動態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增加創新成果的實際應用性、科研項目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個人的團隊合作能力等評價比重,設立多層次、多樣化的激勵,同時減少對科研項目選擇和資金使用的行政干預,大大激發人才的創新潛力。應借鑒國際先進機制的管理經驗,完善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管理制度,探索靈活多樣的合作機制,例如跨境聯合實驗室、虛擬科研團隊等新型模式。
第四,提升國際競爭力,主動塑造人才流動格局。國際都市需通過優化本地創新生態、構建開放包容的科研環境來增強對國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戰略層面,要深度參與國際人才治理規則制定,推動國際規則的公平化和合理化,提升標準話語權。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應通過政策優惠和財政支持吸引更多國際企業和投資者,鼓勵跨國公司在本地設立研發中心和區域總部,同時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人才的長遠發展上,要加強本土人才的國際化培養,提升其國際視野和競爭力,並推動教育國際化來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為城市未來的發展儲備更多的國際化人才。
未來,科技人才的全球流動將更趨頻繁與複雜,國際大都市唯有在國際競爭的浪潮中保持戰略定力,以更加靈活、開放、創新的姿態擁抱變化,才能在全球科技人才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注入不竭動力。
(作者系蔡蕾,上海交通大學,本文為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研究中心資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