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余祖江、苟建軍團隊在《自然》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sttt)》(《信息轉導和靶向治療》)上發表題為「新冠病毒感染康復者長期隨訪期間口腔、腸道真菌和細胞因子的改變」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闡明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一年後口腔及腸道真菌菌群特徵、細胞因子變化。
健康界注意到,該成果是河南省新冠防控領域單篇影響力最高的論文,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河南省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等項目資助。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余祖江、苟建軍為通訊作者,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醫師任志剛為第一作者,感染性疾病科碩士研究生柳閃爍、副主任護師王瓊為共同第一作者。
靶向調節真菌微生態
可成為改善新冠後遺症的新方法
新冠病毒感染康復一年後,很多患者的肝、腎、肺功能等逐漸恢復正常,但其機體仍處於亞健康狀態,具體表現為咳嗽、疲勞、乏力、易困、記憶力減退等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19)。
如何滿足新冠患者愈後康復需求、尋找新型治療靶點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相關研究證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口腔和腸道菌群紊亂,且在核酸轉陰後長期紊亂,長新冠後遺症也與菌群紊亂密切相關 。
目前,大部分研究隨訪至新冠病毒感染康復3個月或6個月,尚未見更長時間的相關研究報道。
余祖江團隊前期已完成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一年後口腔及腸道細菌微生物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真菌可與細菌相互協調和制約,調節宿主體內穩態和病理生理過程,在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
基於前期研究,為進一步觀察疾病恢復過程中口腔及腸道真菌菌群、細胞因子的變化,余祖江、苟建軍團隊將35例新冠病毒感染確診患者出院時(cpr0)和隨訪1年後(cpr1)的口腔、糞便和血清樣本, 與90例健康對照人群的樣本進行了its測序和luminex液體晶元檢測,並通過隨機森林模型和五重交叉驗證。
研究發現,與新冠病毒感染剛出院的患者相比,隨訪1年後患者的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和細胞因子水平均在正常範圍內,但少數指標如谷丙轉氨酶、總膽紅素等的水平稍高於健康對照人群組;口腔和腸道真菌微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與炎症風暴密切相關的大部分細胞因子逐漸降低,均有明顯恢復,但並未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基於3個口腔真菌標誌物和18個腸道真菌標誌物建立的康復一年後中和抗體預測模型也達到了較高的預測效能(口腔:80.95%;糞便:96.67%)。
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了真菌、細菌與免疫之間的關係,提示靶向調節真菌微生態對改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預後、促進免疫恢復、預防再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可成為改善新冠後遺症的新方法。
圖: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1年後的口腔、腸道真菌菌群及細胞因子變化
該研究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一年後的口腔及腸道真菌菌群和血清細胞因子進行了表徵, 確定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恢復過程中的關鍵真菌微生物和細胞因子。
此外,基於真菌微生物的預測模型,為預測新冠病毒感染康復者中和抗體水平提供了新工具,為促進新冠病毒感染康復提供了新靶點。
健康界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若違規轉載,必追究法律責任!
整理 | 健康界綜合整理
豐厚稿酬徵文,歡迎醫務人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