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心理學入門書籍,同時也是全球暢銷書籍,長期位列暢銷排行前十。本期也是遠川線上讀書會第二次組織這本書的共讀,由擅長將心理學專業知識結合閱讀的遠川教育閱讀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學士、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生在讀的姚遠老師進行領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本身通俗易懂,閱讀起來並不困難,適合各年齡段的讀者閱讀。在導師的提示和引領下,大小讀者們關注到本書的兩條主線,並分別從蛤蟆視角、蒼鷺(心理醫生)視角兩條主線進行閱讀和剖析,探尋心理諮詢與普通問診模式的不同之處,梳理蛤蟆先生出現的心理癥狀和蒼鷺所使用的心理學工具,理解兒童自我心理狀態,並結合生活經驗、案例和心理模型工具,最終達到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調節的目的。
共讀目的
1)初識心理諮詢的基本模式,了解心理學相關知識;
2)探尋童年經歷與個人風格的關聯,改善與孩子的相處模式;
3)實踐自我完善與自我調節。
杜曉丹老師在共讀中提出:「兒童自我心理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迹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父母的反應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會主宰他的一生。孩子們童年體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會不可避免地變成他成年後的感受。」
靜子老師也通過閱讀,剖析出自己「做事拖拉、玩的高興時被安排做家務等」 是一種適應性兒童的自我狀態。
小艷老師表示,自己是三個孩子的媽媽,讀到第六、第七章時特別有代入感,一邊讀一邊回憶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機子做的欠妥當的地方以及如何調整。並真正意義上明白了「孩子的童年沒有小事,要認真對待孩子的各個方面」。
陳雪霞老師通過圖表的方式梳理心理醫生和普通醫生的不同之處:
周筱蓉老師密密麻麻的批註:
除此以外,姚遠老師通過冰山模型為讀者們解釋行為背後的邏輯關係,並藉由自身案例幫助讀者理解這一心理學工具,也為讀者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學員反饋
在直播研討時,姚遠老師也邀請到了三位老師連麥回答了對於兩個問題的思考,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和闡釋,姚遠老師將看似高深的心理學拉回我們的生活,也讓大家了解到了心理學與普通醫學的不同之處。
接下來,姚遠老師在講解本書的過程中,將許多心理學知識融入其中,為大家講解了書中情節與心理學知識點的鏈,如蛤蟆先生出現了何種心理學癥狀、蒼鷺醫生用到了何種心理學工具來為蛤蟆先生排解困難。通過舉例與對比,讓大家更為簡單的了解到了心理學。
同時,姚遠老師將隱藏知識點——蛤蟆先生的未被引導前不正確的自我分析抽出,擴展分析了原因,以此為例為大家講解了心理學重要理論——冰山理論,讓大家能夠了解到更深層次的心理學知識。
直播結束後,大家對姚遠老師糅合了許多心理知識點的講解還意猶未盡,想要系統地向姚遠老師學習心理學,跟隨姚遠老師學習後續的心理學相關的系列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