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一詞爆紅,專家稱它能幫你擺脫骨子裡的自卑感

2023年10月20日20:41:03 心理 1458

受訪專家:遼寧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 王會秋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高陽

最近有個流行詞叫「祛魅」,社交平台上諸多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祛魅經歷」,無論是對大城市白領生活的艷羨,還是對親密關係的執著,當下年輕人似乎手拿「照妖鏡」,摘掉一層層濾鏡,把一切剖析得清清楚楚。當初無比崇尚和追求的,到頭來才發現,不過也就是「那麼回事兒」。

微博上,博主「山豬嚼細糠」分享自己的「祛魅」經歷:「剛開始工作時,對那些精緻的白領麗人和4A廣告公司很是嚮往,每天做夢都想加入他們。真正進去後才發現,一切都沒看著那麼光鮮亮麗,工作中,接觸到行業里數一數二的大佬,徹底祛除了對他們的光環,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有高的情商和好的人品,看似光鮮的白領不一定有樓下賣燒餅的小兩口掙得多……我完成了對職場和工作本身的祛魅。」另一位網友則分享道:「最近和一個男生在曖昧期,我在他面前緊張、害羞、磕巴,前所未有。他沒有及時回我消息,我就開始敏感、消極。」後來,這位網友才想明白:「自己對他存在嚴重濾鏡,其實他也是個普通人。」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崇拜別人高學歷、佩服旁人會賺錢、艷羨別人高顏值;羨慕大城市的光鮮亮麗、羨慕中產階層的小資優雅;高看那些名人明星,鄙視那些窮鄉僻壤;甚至是消費觀念上的「刻板印象」——貴的一定好,便宜質量差。慢慢地,當我們學會對這個世界「祛魅」,就會發現「一切並非如此」或是「一些不過如此」。

「祛魅」一詞爆紅,專家稱它能幫你擺脫骨子裡的自卑感 - 天天要聞

「祛魅」一詞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20世紀提出的歷史、宗教、哲學領域的概念。韋伯認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是理性戰勝非理性的過程,對「世界的祛魅」是世界從神聖化走向世俗化,從神秘主義走向理性主義的過程。

遼寧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王會秋解釋說,所謂「魅」,心理學稱為「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是指一個人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的特徵掩蓋了其他方面的特徵,由此讓人產生的認知偏差。在某種程度上,光環效應會讓人們放大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誇大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導致盲目崇拜;也會讓自己忽略自己的長處,從而產生自卑、慕強等心理。

王會秋表示,「祛魅」就是用理性的力量驅散神秘的魅惑。「祛魅」的過程就是一個逐漸打破對錶面上光鮮事物的濾鏡,戳破它彩色泡泡的過程,不斷克服焦慮,逐漸讓自己內核變穩的過程。比如對體面工作、網紅城市、好房豪車、高級圈層、理想婚姻……這些都是外界賦予的社會標籤,去掉這些社會標籤後,對方是否能保留美好的品質,才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

如何「祛魅」?王會秋認為,主動走近、了解、認識、經歷、體驗,「祛魅」才有可能發生,從而獲得自己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主體性地位。對眼前的人和事祛魅後,你自己才會分清楚,哪些是屬於他的社會標籤,哪些才是他的美好品質,從而把對方當成一個普通人去看待。完成對世界祛魅的過程,才能走出羨慕別人生活的圍城,當你不再去羨慕別人生活,才能真正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王會秋強調,每個人都要學會祛魅,不要自覺矮人三分。她建議,當代年輕人需要對以下5個方面進行「祛魅」:

1.對「財富」祛魅。對財富祛魅,不是說金錢不重要,而是正視金錢的意義和價值,沒必要過於崇拜那些富有的人,更不應為此憤憤不平。財富上的差距不能否定個人的努力,也不是衡量道德優良的標準,更不要以財富論英雄。我們雖然無法改變自己的起點,但可以通過認知和閱歷,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

2. 對「權威」祛魅。大多數人都在「崇拜」中長大,但不要因為別人發光就覺得自己黯淡,更不要過度迷信某些權威,甚至被控制、被規則化。每個人都有局限,當你用崇拜的濾鏡去看對方,就會阻礙我們去真實地認識一個人。

3.對「外貌」祛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貌不代表品行高潔,普通不代表學識能力就差。讀書學習、健身運動、修習內在氣質,也可以讓一個普通人變得落落大方,精緻耐看。

4.對「名人」祛魅。你看到的大多數名人、明星、成功人士,那些美好的品質、獨特的才華、出眾的地位,基本都是你賦予對方的。當你收回你的注視、你的崇拜、你讓渡的權利,神像的坍塌就在一瞬間。娛樂圈無數的塌房事件證明,完美無缺的人很多是人設需要,亦或是對方想讓你看到的形象而已。

5.對「關係」祛魅。很多人在戀愛關係中一直期待著「完美戀人」,當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會給這個人加上濾鏡,變得小心翼翼,甚至卑微,丟了自己。不要對親密關係抱有幻想,要清醒理智的看待一個人,允許他人有缺點,允許自己做自己,用「祛魅」的心態誠實面對自己,減少虛偽時刻,接納真正的他人和自己。▲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
心理測試:你喜歡哪個觀音,測上天賜你什麼樣的人生? - 天天要聞

心理測試:你喜歡哪個觀音,測上天賜你什麼樣的人生?

心理測試:你喜歡哪個觀音,測上天賜你什麼樣的人生?選擇A的你:你的人生將是和平、和諧和充滿愛的。你注重精神成長和內心的平靜,因此你會傾向於尋找內心的平靜和滿足。你可能會成為一位心理學家、諮詢師或教育工作者,幫助他人處理內心的困擾和痛苦。選擇B的你:你的生活將是慷慨和慈悲為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