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表現出一定的冷漠,尤其是面對一些不好的現象的時候,不再仗義執言,也不再見義勇為,而是要任其發展,總歸會有人來處理的。或許,是社會發展快了,各個部門比較完備,處理事情比較及時,也能夠依法處理了,人們也就不用去擔心什麼了,但往往事與願違,很多事情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理想,而是不了了之,最終還是底層人吃虧,權貴們獲得了好的利益。那麼,人們的冷漠就等於幫了倒忙。

就像魯迅說的鐵屋子的比喻,一群人在鐵屋子裡死睡著,只要有一個人吶喊,就可以把他們警醒,要是沒有人吶喊,就會全都悶死在裡面。要是不能摧毀鐵屋子,悶死在裡面,還沒有什麼痛苦,要是吶喊一聲,把他們驚醒,沖不出去,豈不是要痛苦地死去?魯迅最終選擇了逃離冷漠,吶喊一聲,號召人們衝破鐵屋子,衝出去。只是那個時代,沒有太光明的道路,衝出去之後,卻發現無路可走。魯迅曾經寫道:「夢醒了無路可走。」於是,就有了魯迅的兩本小說集,一本叫做《吶喊》,一本叫做《彷徨》。名字似乎和魯迅當時的心境有關係,但他選擇了吶喊,而不是冷漠。他批評當時的人愚昧、麻木,是冷漠的看客,而不是熱心的革命者。看到國民的劣根性並試圖改變這種劣根性,成了魯迅們的使命。
當代已經不同於民國時期,早就沒有了皇帝,也沒有了專制和暴政,講究民主和科學,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選擇了做冷漠的看客呢?古人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要「無事生非」,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比什麼都好。要是整天關心別人,關心社會變動,吶喊呀,彷徨呀,就會被人們笑話。畢竟,時代變了,已經不是那個革命的時代了。人們經歷了革命的洗禮,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時期,知道應該怎麼做了。尤其是市場經濟推行之後,人們知道應該勤勞致富,哪怕搞點個人投機行為,只要能成為權貴就算是人生的最大成功,沒必要去做社會學家搞調查,也沒必要去同情底層勞動人民,何況自己還是底層勞動人民呢!誰來同情自己呢?

資本進入市場,進入互聯網領域,逐漸控制了社會,控制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資本的運作讓社會商業發達,人們思想開放了很多。尤其是資本打造了開放的市場,把很多東西和服務都打造成可以買賣的商品,就是情感和人命都可以用來買賣,人們也就沒必要大驚小怪了。汽車撞死了人,有保險公司理賠;打架打死了人,有司法機關量刑處理;丟東西了,直接報警;被訛詐了,也可以直接報警。似乎社會很多部門已經很完善,只要有人報警,就會獲得處理,可是,那些來不及報警的,或者弱勢群體無法報警的,就需要人們伸出援助之手,或者需要人們聲援。畢竟,在社會上,權貴們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可以為所欲為,而底層人只能幹一些重活,卻獲得的報酬不高。尤其在農村,人們幹活多,收入並不是很高,就需要有人來關注他們。當他們受到權貴欺負的時候,就應該吶喊一聲,讓別人知道,獲得人們的聲援。可是,人們大多冷漠,只會在網上點贊,卻不敢留言,或者只是說幾句少鹽沒醋的話,甚至質疑事情的合理性。當然,網上的一些事情有反轉的,不少都是當事人捏造的,也就沒什麼值得聲援的了,但真的底層人受到欺負的時候,要想發信息,讓更多的人知道,就需要掏錢購買流量,不然就不能擴大影響。於是,很多事情都被資本操控了,並不是那麼理想化的,也不是那麼容易辦成的,尤其是底層人想要發聲,想要獲得別人幫助的時候,並非那麼容易。
資本搭建了網路平台,權貴們自帶流量,本身就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一般人只是湊熱鬧,即便建立了社交賬號,也只是玩玩,並沒有那麼多的粉絲,也沒有那麼多的流量。要想把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說出去,獲得別人的幫助,就要購買流量,而流量是平台售賣的商品,還不能明碼標價,而是要暗地裡購買。如此運作之下,恐怕沒有幾個底層人能夠把自身不公正的待遇發布出去。而發布出去的大多是經過改編的帶有熱點性質的反轉的事件,弄得很多自媒體人也不敢妄加評論,甚至沒有評論的興趣了。本來平台是給人們娛樂的,並不是發布不公正待遇的,也不是人們申訴的平台,只是因為有了發布不公正待遇的信息給平台帶來了巨大的流量,才會有一些不公正信息發布出去,而這些信息都經過了平台方的審核,沒有太大影響的可以發布,要是引起輿情反映的就沒必要發布出去了。

當代人似乎已經完全適應了互聯網文化,也已經完全變得冷漠了。即便有人在網上發言,也很謹慎,評論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是可以的,要是說一些大事,就可能通不過審核。這種冷漠似乎是一種成熟,說明人們不容易受到別人的煽動和蠱惑,意味著他們都找到了生活的支點,開始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而活。或許,這種冷漠可以證明國家的政治權力正在從社會領域逐步退出,普通百姓開始擁有自由的天地。不過,仍然要警惕資本的力量,警惕資本控制下的冷漠看客們,也警惕不再冷漠的不辨是非的口誅筆伐者,畢竟他們都受到了資本的控制。當資本和權力勾結起來之後,就會造成更大的冷漠,而這種冷漠固化之後,就會變成常態,沒有外來力量的干擾當然是好的,只是,鐵屋子也不可能從內部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