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特朗普設定的關稅暫停截止日期臨近,美歐之間的貿易談判進入關鍵階段。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與特朗普通話後,雙方接近達成一項貿易協議框架。
然而,就在這一背景下,馮德萊恩對華態度驟然強硬,提出了四項要求,引發歐盟內部強烈反彈。歐洲議會甚至對她發起了彈劾動議。這一系列事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博弈?
馮德萊恩的四項對華要求被外界解讀為施壓的信號。
首先,她要求中國進一步放寬對歐洲企業的市場准入,認為中國的監管過於嚴格,阻礙了歐洲企業在華髮展。然而,市場准入問題並非單方面的監管問題,歐洲企業競爭力下滑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其次,她要求中國放鬆稀土出口管制。稀土是高科技產業的關鍵資源,而中國對稀土出口採取了依法依規的管理政策。據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近年來已批准不少對歐盟的稀土出口申請,馮德萊恩的要求顯得缺乏具體依據。
第三,她要求中國解決所謂「產能過剩」問題,減少廉價商品對歐洲的出口。但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擁有全產業鏈優勢,商品價格低廉更多是市場競爭的結果,而非所謂的「政府補貼」。
最後,她要求中國不得在俄烏衝突中支持俄羅斯,並警告稱「中國與普京的互動將成為未來歐中關係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希望中國切斷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繫,迫使中國在俄烏衝突中選邊站隊。這不僅是對中國正常經濟合作的干涉,也可能對中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馮德萊恩的強硬立場在歐盟內部引發了不滿。羅馬尼亞籍議員格皮佩雷亞對她發起了不信任動議,認為她的政策方向偏離了歐盟整體利益。彈劾動議獲得了74名議員支持,並將在7月10日正式投票。儘管根據歐盟法律規定,彈劾通過的可能性較低,但這一動議反映了歐盟內部對馮德萊恩領導能力的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馮德萊恩的對華要求與美國的戰略目標高度一致。在美歐貿易談判壓力下,歐盟是否正在失去獨立的外交和經濟政策,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特朗普設定的關稅暫停截止日期,可能迫使歐盟在談判中作出妥協,而馮德萊恩的對華強硬態度是否是為了迎合美國,仍有待觀察。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關係正處於關鍵節點。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此前曾強調,中歐應在合作中尋找共贏,而非在分歧中製造對立。從經濟角度看,歐盟與中國的合作關係至關重要。